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667838
大小:4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2
《让学法知法守法 促成人成才成功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让学法知法守法促成人成才成功论文摘要:强化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治本之策;学校与家庭双方建立互动联系;学校教育要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要努力拓宽思路,增强社会实践的机能,争取得到社会组织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配摘要:强化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治本之策;学校与家庭双方建立互动联系;学校教育要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要努力拓宽思路,增强社会实践的机能,争取得到社会组织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配合,形成“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提高育人效果。关键词:素质教育法制课程家庭影响互动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主义现代
2、化建设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大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一切为了孩子,给青少年营造一个和谐、平安的学习氛围,也是我们学校一直所重视的,更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一、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影响1.强化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应试教育的直接后果造成了学生两极分化的严重现象。一方面产生了高分低能而又没有理想的群体;另一方面人为的产生了大量的“双差生”。他们在学校的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怀,在家得不到父母的好感,他们从学校分流后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在社会上找不到正确的
3、位置,很容易误入歧途,最终走上犯罪道路。2.增设法制课程,开展法制教育,使他们树立法制观念,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措施。近年来,我校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增设了法制讲座,把法制教育纳入了学校教学计划,效果还不错。作为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和有关司法部门合作,结合本地常见的多发性未成年人犯罪,组织编写案例分析教材,将预防青少年犯罪作为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案例的选取要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出发,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使未成年人增强法制观念,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二、学校与家庭双方
4、建立互动联系1.当好监护人,巩固第一道防线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和管理者,是孩子首要模仿的对象,家长的思想观念,言行和文化素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你孝敬老人,子女才可能孝敬你。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目前,很多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脱节有关。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家庭成员的生活工作节奏也
5、变得越来越快,特别是目前我国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的父母承担更多的社会角色,当众多的社会角色发生冲突时,特别是家庭成员受工作生活压力过大时,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就会弱化,走上两个极端,甚至有很多父母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其实不论社会分工如何细化,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地位是不可改变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父母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直接责任人,是第一责任人,当好监护人,巩固第一道防线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职责。2.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急需学校与家庭双方建立互动联系。对于学校,应当
6、积极主动地承担组织和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把素质教育的目的、思想以及科学教育孩子的基本知识介绍给家长。在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教育时,应当将计划的内容告知学生的家长,使未成年人的父母根据学校计划,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教育。同时作为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应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的对话互动联系,定期的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所思、所想、所为,通过家庭信息反馈,与学校学生的行为进行比较,制订相应的对策。通过家庭与学校的紧密配合,可以正确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动态变化,对那些品行不正、性格怪异孤僻、行为异常的学生采取具体的监控、矫正措施。只有通过学
7、校与家庭结合、支持、依靠、互补互进,才能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三、学校教育要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学校教育要突破单纯的应试教育的原有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即要以大教育思想为指导,优化育人环境,正确认识和处理大气候和小气候的关系。当前社会上确实存在着一些腐败现象,社会风气也不尽人意,媒介宣扬凶杀、迷信陋习和利己主义的腐朽意识形态等等,对学校教育的冲击和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采取消极回避,试图把学校隔绝于社会之外,搞一厢情愿的“净化”教育是不能奏效的。教师要在指导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过
8、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辨别是非曲直,同各种腐败现象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总之,在教育改革中,要立足于校内,着眼于家庭和社会,力求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三结合。要努力拓宽思路,增强社会实践的机能,争取得到社会组织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配合,形成“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提高育人效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