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上课用)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上课用)

ID:25626480

大小:7.11 MB

页数:42页

时间:2018-11-20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上课用)_第1页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上课用)_第2页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上课用)_第3页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上课用)_第4页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上课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上课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优美的汉字——梳理探究课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1、古埃及圣书字2、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4、印度的梵文3、中美洲的玛雅文5、汉字二是认为,距今约6000年仰韶文化出土的刻画符号是最早的文字(公元前4500—公元前2500)。一是认为,获得学界共识的文字是安阳发现的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公元前1200),而其形成的时代可以上推到4500年左右。三是认为,具有8000年的历史。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阿马萨里《中国古代文明》认为:“在距河南舞阳县城北22公里处的贾湖发现的安阳类型的甲骨文时期铭文,距今有7—8千年的历史。”汉字在其最初的殷商甲骨文时期,就已约有450

2、0个单字;具有二千余年生命的希腊字母只有24个大写字母;具有1500年历史的玛雅文的符号约有270个;巴比伦楔形文字有640个基本字;埃及圣书字早期有700多个符号,而后增至2000多个。汉字到了小篆时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共收篆文字9353字;隋代陆法言《切韵》收12158字;宋代陈彭年、邱雍等编《广韵》收26194字宋代丁度等编《集韵》收53525字;清代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收47035字;近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录53768字。《诗经》使用单字2939个;《论语》使用单字1512个;《左传》使用单字3906个;《孟子》使用单字1959个;《杜甫

3、诗集》使用单字4372个;《红楼梦》使用单字4462个。汉字是智慧和想象力的宝库。——索尼公司创始人井深大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香港语文协会名誉会长安子介一、汉字起源关于古老东方的美丽的传说……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上古无文字 结绳以记事结绳记事《易经·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说:

4、“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里说:“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結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纬‧乾‧鑿度》认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图画说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画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仓颉造字说许慎《说文解字》:“见鸟兽蹄选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淮南子·本经》说

5、:“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堪称人文始祖。黄帝感他功绩过人,乃赐以“仓”(倉)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二、汉字演变漫长岁月里的成长史……甲骨文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乌龟甲壳和牛的肩胛骨上,故称“甲骨文”。具有象形程度高,字体方向不稳固的特点。甲骨文先后出土约14万片,单字总数约4500个,可认者约1700字。甲骨文是现在汉字的“祖先”,距今约3000多年,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即从那时开始。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今河南安陽小屯发现,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

6、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高考惊现甲骨作文黄蛉告诉记者,他是怕作文不出彩,所以才选了一个冒险的做法。已经被认知的甲骨文有1000多字,他大概会写七八百个字。这次高考前一周,学校发了考生须知,没有规定不能用古文字写作文。小黄当时就想:可以用古文字写作文。结果,考试中他用了超过一个半小时,才写完作文。对于只得8分的作文,黄蛉说:“虽然只得了8分,但我不后悔。这次打击,不会减少我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的兴趣。以后我能达到什么造诣?我不敢说,但我希望在大学里读语言文字方面的专业,增加对古文字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学

7、成后,我想进孔子学院去教书。”金文——西周毛公鼎铭文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象形成度很高,但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大篆大篆,西周晚期的文字,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秦虎符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字体规整匀称,字形有所简化,象形成度进一步降低。小篆隶书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形体扁平而规整,较长的横画略呈微波起伏之势,向右下的斜笔带有捺脚。图为汉隶。草书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

8、狂草之分。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比草书容易辨认,也容易书写笔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