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切片之分类图解.doc

微切片之分类图解.doc

ID:25597269

大小:9.00 MB

页数:63页

时间:2018-11-21

微切片之分类图解.doc_第1页
微切片之分类图解.doc_第2页
微切片之分类图解.doc_第3页
微切片之分类图解.doc_第4页
微切片之分类图解.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微切片之分类图解.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印制电路板显微剖切技术研究1前言印制电路板制造质量的好坏、使用可靠性的高低、制造过程中问题的发生与解决、制程能力及改进的评估,往往都需要采用显微剖切来作为客观检察、研究和判断的依据。显微剖切(Microsectioning),又称微切片、金相切片,它的制作有着一套相对专业的制造技术和检测手段。微切片制作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研究和判断的正确性。俗话说得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各家有各家的高招。真应了那句名言——条条大路通罗马。作者长期从事各类印制电路板的制造工艺及品质控制技术的研究,曾专长于金相切片的制作,并有大量第一手金相切片照片在握。本不

2、该在各位专家面前献丑,但每每翻看这些照片,总有一种与人共研之冲动。今特将之分类后,陆续登出,望各位不吝赐教,共同为业界之发展贡献些许绵力。2微切片制作工艺流程2.1取样待检印制电路板试样的采取有以下几种方法:(1)采用机械装置剪切或辊切、锯切;(2)平面冲头之冲切;(3)凹陷冲头之冲切;(4)铣切;(5)带锯切割;上述诸种方法,各有利弊。从对待检印制电路板部位的损伤来讲,第一种和第二种较为严重;第三种和铣切则适中。至于带锯切割法,虽然同冲切和铣切一样的快速、便捷,但对操作者来说,存在潜在的伤害危险。1.1试样续处理1.2试样入模方式用双面胶粘住样品

3、的正截面(较薄的板用订书子夹住样品待检测的侧截边),使样品垂直立于凝胶模中央。如是试验切片,建议一个模放两个样品,待检测的侧截边分放于切片的两面,以便从两面磨孔均能磨到孔中央,但样品间要保持最少2mm间距,以免固化后影响样品的牢固性。1.3调胶处理本处理的重点在于各组分混合充分均匀,且尽可能减少搅拌所造成的气泡产生量。正误搅拌方式对比请参见下左图9。搅拌方式对比1.4灌胶入模将上述搅拌均匀的胶料,缓慢倒入模内,直至淹没横担试样的铅芯或鱼线(对于待检部位在模具底部之情况除外)。对于可能粘附于试样上的气泡,可通过轻敲模壁或用牙签将其引出。对于多试样于同

4、一模内之情形,须将各试样分开后灌胶,再紧密集中在一起,以利于铅芯或鱼线穿过之待检孔内被胶料所填充。此处理过程,可采用牙签来实现。1.5微切片研磨处理待胶料固化彻底后,脱模取出微切片,通过以下步骤进行研磨处理:(1)砂带打磨:对于采用铅芯或鱼线定位灌模之微切片,若一模内所承载之试样数量较多,固化后之树脂模上方会突出较多试样之环氧树脂部分。此时,如果直接采用金相切片专用砂纸进行研磨,会造成较大浪费。可采用砂带打磨机进行预处理。(1)粗磨通过上述处理后,微切片树脂模表面已基本平整。此时,可采用金相切片专用粗砂纸进行逐级研磨,与之配套的设备有手工处理、半机

5、械化处理和机械化处理等三种类型。手工处理和半机械化处理设备,(2)细磨在对微切片树脂磨至接近观测部位时,须改用细金相砂纸进行逐级研磨(此转换点的掌握,需经过积累一定制作经验后,方能运用自如),直到符合要求。所用研磨设备与上述粗磨相同,机械化处理设备1.1抛光抛光处理,是决定微切片制作质量的关键步骤(这当然是建立在前期各级研磨效果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处理不到位,会造成对一些缺陷的误判,影响检测结果的真实可靠性。一般情况下,抛光处理是通过专用抛光粉来进行的(也有采用抛光膏的)。对于表面氧化过度的微切片,也可通过再次抛光处理、微蚀,来实现微切片需检测部位

6、的有效观测。1.2微蚀处理微切片的微蚀处理,有时对各镀层厚度的定量分析和缺陷之准确判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家所用的微蚀药水体系不尽相同,但常用的无外乎氨水-过氧化氢体系。针对印制电路板微切片之铜、锡/铅特性,常采用50/50的氨水-过氧化氢体系或等量水稀释的氨水-过氧化氢体系。至于最佳微蚀刻时间,则需根据微蚀刻溶液的配置时间、各组分含量和来自于微切片制作的直接经验来决定。1.3微切片之观测微切片之观测,可通过专用显微镜来进行。参见上图15。它具备有多种放大倍率镜头自如转换。此外,可根据具体观测需要,进行粗调对焦和微调对焦。并配有自动拍摄微切片即

7、得像片的功能。3微切片之功用通过印制电路板显微剖切技术制得的微切片,具有以下几方面之功用。3.1来自成品印制电路板的技术数据:(1)外层底铜厚度;(2)内层铜箔厚度;(1)全板电镀铜层厚度(印制板板表面和孔内壁);(2)图形电镀铜层厚度(印制板板表面和孔内壁);(3)热风整平锡/铅层厚度(印制板焊垫表面和孔内壁);(4)阻焊膜(或称绿油)厚度(介质表面、线路表面和两侧肩部区域);(5)多层印制板之排板方式;(6)多层印制板各层间介质层厚度;(7)介质层填充之玻璃纤维特性(经、纬向排列方式及纤维股数);(8)孔壁粗糙度。3.2来自多层印制板可靠性方面

8、的信息:(1)热应力测试可能出现的分层、拐角裂缝、镀层裂缝和介质层裂缝;(2)金属化孔焊接返工模拟试验可能出现的分层、拐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