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美学:中国与世界论文

比较美学:中国与世界论文

ID:25585903

大小:57.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1

比较美学:中国与世界论文_第1页
比较美学:中国与世界论文_第2页
比较美学:中国与世界论文_第3页
比较美学:中国与世界论文_第4页
比较美学:中国与世界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比较美学:中国与世界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比较美学:中国与世界论文本文对比较美学国内外的现状作了现象上的描述,联系比较美学的内在理路,分析了中国比较美学何以呈现为现在势态的原因,指出了中国比较美学的局限,从全球比较美学的语境谈了中国比较美学努力的方向。关键词比较美学/中西比较/全球化/突破意识一、比较美学的学术景观由众多横跨各洲学者于2003创刊的网上美学杂志《当代美学》,在新近一期“编者的话”中写道:“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已经远远地超越了艺术,而进入了诸多的新领域.freelarasy,.freelporaryAesthetics)国际会议。2004年9月,在悉尼大学召开了第二届泛太平

2、洋跨文化美学会议(TheSecondPacificRimConferenceinTransculturalAesthetics);国际美学会把将于2007年在土耳其召开的17届世界美学大会的主题定为:“在文化间架桥的美学”(AestheticsBridging  比较美学:中国与世界论文本文对比较美学国内外的现状作了现象上的描述,联系比较美学的内在理路,分析了中国比较美学何以呈现为现在势态的原因,指出了中国比较美学的局限,从全球比较美学的语境谈了中国比较美学努力的方向。关键词比较美学/中西比较/全球化/突破意识一、比较美学的学术景观由众多横跨各

3、洲学者于2003创刊的网上美学杂志《当代美学》,在新近一期“编者的话”中写道:“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已经远远地超越了艺术,而进入了诸多的新领域.freelarasy,.freelporaryAesthetics)国际会议。2004年9月,在悉尼大学召开了第二届泛太平洋跨文化美学会议(TheSecondPacificRimConferenceinTransculturalAesthetics);国际美学会把将于2007年在土耳其召开的17届世界美学大会的主题定为:“在文化间架桥的美学”(AestheticsBridgingCultures),而且企

4、望,为了超越东西与西方、传统与当代、艺术与科学、全球与本土、自然与文化、大众与精英、中心与边缘等二元对立,而关注文化差异研究。可以说,跨文化美学是对比较美学的一种本质上点题,正如2000年意大利会议上,博洛尼亚大学学者米来尼(RaffaeleMilani)的论文题目以一幽默方式所呈现的:“××世纪,从比较美学到跨文化美学的转型时代。”二、比较美学的基本背景和运行基调国际上的美学,本有一个跨文化的语境,又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高扬比较美学,很好理解。本来,包括比较美学在内的整个比较学,都建立在这一个背景上:现代社会在西方兴起、向全球扩张,把一个分散

5、的世界史变成了统一的世界史,西方文化面对着众多的非西方文化,各非西方文化面对着作为世界主流的西方文化。这时,一是各文化要理解其他文化乃至整个世界;二是一个文化要相信和证明自己文化的思想不但在自己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也有普遍意义,而自己文化的思想体系和思维模式已经不够了,于是比较学应运而生。从比较学所产生的基本背景可以知道,比较美学,不是简单地把这一个与那一个加以比较,而主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带有根本性范式差异之间的比较。因此,比较美学,带有唤醒性质和突破性性质:它通过比较,把研究者从已有的方式中唤醒,使之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它通过引

6、进另一不同的体系,对原有的理论范式进行一种根基性的突破,而走向一种更广大的新境界。在中国现代文化中,有过两次比较高潮:一是五四时期,一是20世纪80年代。两次都是中国范式发生巨大变化的决定性时期。在这两次比较浪潮中,比较美学都不是文化的先锋,而是受益于文化比较。在前一时期,产生了以宗白华为代表的一系列中西美学比较的论著;在后一时期,产生了一批专著,如张法的《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大陆94版,台湾98版,韩文99版)、马奇主编的《中西美学思想比较研究》(1994)、周来祥、陈炎的《中西比较美学论纲》(1991),潘知常的《中西比较美学论稿》(20

7、00)、朱希祥的《中西美学比较》(1998)、李吟咏的《走向比较美学》(1990)等。从中国学人在比较美学上的著作名称,可以知道其比较的视野只在中国与西方,这一视域可以看出中国学人尚在一种以中西代替世界框架内做学问。而这一框架,又与其他非西方国家的比较美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印度,潘狄(kantiChandraPandey)教授写了一套《比较美学》,第一卷《印度美学》(1959)与第二卷《西方美学》(1972)明显地采用了一种印西比较框架;在日本,RyosukeOhashi写了一本《论美学中的“味”》,把日本佛教背景中的茶道与英国天主教背景中的

8、午后茶进行美学上的比较,呈现了一种明显的日西比较框架;在2000年会议上,意大利学者勒赖(GiovannaLelli)提供一篇论文《跨文化性:西方美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