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579117
大小:57.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21
《“波希米亚人”与“老克腊”——审美文化与经济利益的关系研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波希米亚人”与“老克腊”——审美文化与经济利益的关系研究论文.freelTV、广告文艺等等,形形色色的当代审美文化现象,如果从法兰克福学派式的意识形态批判视角进行研究,都可以理解为商业资本通过迎合大众趣味的手段来“编码”和传播有利于自身利益和自身发展的信息,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控制着作为商业性审美文化消费者的大众。这种批评性的文化分析观点差不多可以用“资本的阴谋”一语概括。这种阴郁的文化观念当然不能简单地说成是杞人忧天或庸人自扰,因为在最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现实是,我们的确看到了大量以前难以想象的文化退行现象——从通俗、浅俗到粗俗
2、、庸俗、鄙俗甚至恶俗的艺术和娱乐活动通过市场经济获得了产生和膨胀的活力;商业利益推动着审美文化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和迅速的淘汰更新,因此而形成了浅易单调的所谓“快餐文化”。假如这种低级审美趣味不可遏制地蔓延发展,这个社会的审美文化生活乃至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当然也就会不可避免地滑落下去。这就是文人和学者们之所以焦虑的理由,也是他们之所以对艺术的商业化感到深恶痛绝的理由。三、另一种视野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有一句批评罗马人的话:“当这种铜锈和贪得的欲望腐蚀了人的心灵,我们怎能希望创作出来的诗歌还值得涂上杉脂,保存在光洁的柏木匣里呢?”这句话大概可以作为关于
3、批评文学与金钱关系的千古名言。至于中国晚清诗人龚自珍的诗句:“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更是对以谋生为目的的写作所发的诛心快论。要求那些被“铜锈和贪得的欲望腐蚀了”的、只为“稻粱谋”的心灵创作伟大的作品,大概是不现实的。但审美文化与经济利益的关系是否就是或只是这样一种急功近利的态度和行为呢?如果认真研究一下历史就会发现,审美文化与经济利益的关系,或者说审美活动的商业化是一个比简单的个人功利行为要广阔得多也复杂得多的现象。首先应当注意的一点是,商业化概念的核心是以利益或需要为基础的交换。这在文学活动发展的历史上其实是相当普遍的现象。据《
4、汉书》讲,汉代的著名文人如枚皋、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人都被皇帝“俳优畜之”。皇帝给这些文人以地位和物质待遇,是因为他们的创作可以娱悦皇帝;反过来说,他们则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博取地位和待遇。在这种情形中,文人和统治者实际上形成了雇佣关系,一种比较原始的商业交换关系。到了唐代,文人的创作与获得地位、利益的关系则具有了更普遍的交换色彩。文人的“行卷”行为,就是把自己的作品呈献给有地位的人,以期得到赏识和回报。一个经典的例子是白居易。传说他向顾况行卷时,顾用他的名字调侃:“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及读了“野火烧不尽”之句时,才大为嗟赏:“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5、。”行卷的目的就是以作品换取名声和利益。虽然“米价”云云不过是调侃,但在他看来,为人赏识的好作品可为作者带来好处是没有问题的。桀骜不驯如李白者,在《上裴长史》一文中居然也会极力谀赞一位州佐,曾令后人扼腕而叹,洪迈解释说是李白实在走投无路才沦落到这个地步:“盖时有屈伸,正自不得不尔。”其实不必为古人开脱,用文章表现自己的才华同时谀美主人几句,这是当时文人自荐求进的习惯方式。虽然古人有诗能穷人、穷而后工的说法,但实际上文人们常常期待着自己的作品能得到统治者或社会的赏识,从而为自己带来相应的回报。这种交换期待的存在表明,审美艺术的商业化并不一定意味
6、着艺术的衰落。事实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审美艺术的交换市场也在逐渐发育成熟。中国文学史上有几次比较典型的文学活动密集、创作繁荣的时期,往往与商业经济的繁荣有密切关系,如南宋时期以杭州为中心的文人结社活动与诗词创作群体,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发达地区文学艺术活动的繁荣等等。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文学活动不仅是创作者的活动,更是文学消费所刺激着发展的活动。文学如此,其他艺术更不例外。有人说明代的文人作画虽然标榜自娱,实则基本上每一幅画都是制作商品。这话不知是否有点过,但吴门画派的兴盛与苏州市民的消费需要有关则是不争的事实。清代的郑板桥则在自拟的《板桥
7、润格》中更坦率地表示:“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显然,艺术创作与消费的关系在这个时期已成为比较普遍地接受了的关系。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文学消费圈层的扩大,不仅意味着文学创作与经济生活关系的密切,而且对创作本身而言,形成了越来越多的自由写作活动。明末清初的批评家金圣叹曾对明代以来的自由写作现象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他以为这是汉代在秦焚书之后求书的恶果:烧书,是禁天下之人作书也。求书,是纵天下之人作书也。至于纵天下之人作书矣,其又何所不至之与有……民不知偷,读诸家之书则无不偷也;民不知淫,读诸家之书则无不淫也;民不知诈,读诸家之书则无不诈也;民不
8、知乱,读诸家之书则无不乱也……求书之祸,祸在并行私书。私书行,而民之于恶乃至无所不有……金圣叹在这里表现出的对“私书”的激烈反对态度姑不细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