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库柏的自然意识与民族文学型构

论库柏的自然意识与民族文学型构

ID:25575739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1

论库柏的自然意识与民族文学型构 _第1页
论库柏的自然意识与民族文学型构 _第2页
论库柏的自然意识与民族文学型构 _第3页
论库柏的自然意识与民族文学型构 _第4页
论库柏的自然意识与民族文学型构 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库柏的自然意识与民族文学型构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库柏的自然意识与民族文学型构[论库柏的自然意识与民族文学型构]论库柏的自然意识与民族文学型构袁先来内容摘要:库柏在对新教观念的消化、移植和变异基础上,把自己的写作与崭新的社会秩序建构紧密结合在一起,论库柏的自然意识与民族文学型构。其扎根荒野生活的自然意识及西部边疆意识,一方面对东部的新英格兰乃至欧洲传统提出了挑战,以应对难以容忍的个人与社会、制度和家庭等束缚人的机制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建立了一个新神话世界和创造一种引起新人希望的“美国梦”,并为确立民族文化和文学的合法性奠定基础。这一分裂意识与

2、矛盾特征及其相应的心理安全阀作用机制对20世纪美国文学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关键词:库柏 荒野与自然 西部神话 民族意识作者简介:袁先来,文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西方文论与美国文学。该文为本人所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盎格鲁———新教与早期美国文学经典中的文化建构机制”【项目编号:09cigrationandmutationoftheProtestantconcep,tbineshislikefamilyontheonehand,andbuildaneising“Ameri-ca

3、nDream”,andestablishingthelegitimacyofnationalcultureandliteraryfoundationontheoth-er.Thissplitconsciousness,contradictorycharacteristicsandtheircorrespondingpsychologicalsafetyvalvemechanismhaveasustainedimpactonthe20thcenturyAmericanliterature.Keyy

4、th nationalconsciousnessAuthor:YuanXianlaiislecturerat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Heretainsanactiveinterestinath-er,1663-1728)称为“凄凉的灌木丛”的地方“适合居住”,也如威廉·斯特雷奇(Strachey,1572-1621)所称:“但是它取悦于我们仁慈的上帝,把这块可怕可恶的地方弄平,成为我们的安身之所和获救之途”(转引自卡门11

5、7)。18世纪中期特别是建国以后,对于迫使印地安人向西撤退、立稳脚跟的新教徒而言,以波士顿为中心的新英格兰所代表的,是“上帝的子民”在这无神和充满敌意的世界中一个有秩序的前哨,而诸如西部尚未开发的紊乱之地,是魔鬼最后的堡垒。在库柏小说中,以法官为代表的“文明的”中产阶级又迫使下层阶级向西进一步迈进,把新的希望目光投向西部“处女地”,期待着“天堂之光”的荣耀在西部荒野能够从头开始。广袤的森林与自然荒野,在新教徒的宇宙观中发挥了道德上的作用,原始生活的艰难困苦增强了早期新教徒身为上帝选民的信念。在库

6、柏之前的百余年间,新教徒关于“荒野”的概念不是从英格兰带来的,而是扎根在北美大陆荒野生活的真实经历中的概念。在18世纪以前的英格兰文学传统中,与实际经验相一致,始终把在森林荒野中生活者看做是野蛮之辈,在森林原野中生活者往往是违法占地者,穷困潦倒、固执粗野。然而在新英格兰,从17世纪殖民开始,就习惯把自然视为一种积极的宗教力量,强化了把自然荒野看作是对现实反思之地的观念。从库柏伊始,乃至整个19世纪包括爱伦·坡、爱默生、梭罗、惠特曼、杰克·伦敦等在内作家筑就的浪漫世界里,以波士顿乃至新英格兰地区的

7、“人工环境”与荒野的自然状态构成了一种鲜明对比。在自然的荒野里可以自由发挥个人最原始的情感,个人的意志也不易受传统神学观念或伦理观念的严格控制。班波在森林中以狩猎为生,与印第安人为伍,因两次救过法官的女儿,法官企图把他置于自己所代表的“文明”体系的保护之下,而121袁先来:论库柏的自然意识与民族文学型构班波却厌恶这种所谓的“文明”而走向未开发的原始森林中,宁愿过起他所热爱的隐逸生活;海斯特·白兰和阿瑟·丁梅斯代尔到森林里去倾诉激情,商量逃出清教徒的波士顿的计划;爱默生认为“在森林中,我们返归理性

8、与信仰”,梭罗执斧隐居瓦尔登湖畔,去追求他们心目中的“大自然”的崇高真理;更多的超验主义者们把森林看作“上帝的第一座庙宇”;《荒野的呼唤》中,布克品透人类社会的贪婪和凶残,在原始返祖欲望的感召下做出抉择,离弃文明世界,回归荒野。莫里森的《宠儿》里,丹芙的林中密室就是她的私人领地,可以让她的心灵从平时压抑的生活中得以释放,精神可以自由徜徉的地方,因此它又是一个避难所、伊甸园。不仅仅新教徒坚信在田野与森林中祈祷与在教堂中祈祷一样灵验,在当代美国文学作品中也反复出现一些牧师选择在林中空地布道。作家们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