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青山河地质灾害的成因及治理的探究

谈青山河地质灾害的成因及治理的探究

ID:25495252

大小:5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0

谈青山河地质灾害的成因及治理的探究_第1页
谈青山河地质灾害的成因及治理的探究_第2页
谈青山河地质灾害的成因及治理的探究_第3页
谈青山河地质灾害的成因及治理的探究_第4页
谈青山河地质灾害的成因及治理的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青山河地质灾害的成因及治理的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青山河地质灾害的成因及治理的探究  论文关键词:地质灾害 灾害成因 灾害治理  论文摘要:通过水文地质分析和理论计算,揭示了青山河地质灾害的内在和外部成因,总结治理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最佳治理方案,经过实施,遏制了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为地质灾害治理作了成功的探索。  青山河位于铜绿山矿南露天西侧,由南向北流入大冶湖,流域汇水面积7~8km2,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为间歇性小溪,最大瞬间洪水流量为6.44m3/s,最高洪峰水位为23.13m。该河中下游距南露天矿采场约50m,属喀斯特地貌,1980年代开始产生沉陷、塌坑现象。  随着南露天开采境界增大,深度加深及周边抽取地下水,特别是进入20

2、世纪末,周边小井采掘深度越来越深,每年汛期,洪水决堤、漫坝,从塌坑灌入溶岩,造成采矿的极大隐患。铜绿山矿及当地政府对该河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治理,但由于对地质灾害规律的认识和研究不够,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灾害的发生。  进入21世纪,矿里组织技术人员作了大量地质勘察工作,研究塌陷规律,总结历年来的经验教训。2003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青山河地质灾害治理批准列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财建【2003】530号),矿山配合投入相当资金,为探究更有效遏制和治理青山河地质灾害创造了条件。  1 地质灾害的成因  1.1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青山河及矿区地层为三叠系大冶群的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岩浆岩为燕山

3、早期第三次岩浆侵入形成的石英闪长岩。岩浆岩除环绕大理岩残留体外还沿层间断裂带侵入与大理岩发生接触。接触带为断裂活动持续叠加的部位,进一步发育为接触破碎带。青山河中下游长约1000m区域的喀斯特地质构造与矿区破碎大理岩相连,是矿区岩溶的补给源。区域内5~10m厚表层土下为较破碎碳酸盐岩体,主要由大冶群第5,6,7个岩性段的大理岩组成。  第5岩性段(T.dy5)岩石呈黄-褐黄,略带色,层面缝合线较稀疏,胶结构较紧密,性脆而坚硬。  第6岩性段(T.dy6)层面缝构成,胶结紧密,性较脆而坚硬。  第7岩性段(T.dy7)层理较闭合,胶结紧密,性脆且坚硬。  青山河矿区大理岩岩溶裂隙含水量的分布

4、范围与-500m标高以上的大理岩残留体相一致。含水岩自风化带以下的深度至少超过200m,与大理岩风化破碎的发育深度相一致,沿接触带与围岩裂隙含水层无严格分界线。青山河靠近南露天流域,岩溶发育,以岩溶裂隙为主的地下水与西南边坡相连为径流通道,在洪水期,南露天坑涌水量突然增大,涌水量达168m3/h,压力0.01~0.06MPa。  1.2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演化  青山河地质灾害有其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是其深刻的内部原因及特殊的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1.2.1 流域岩溶裂隙水流的渗流及塌陷机理青山河岩溶区域地表层5~10m冲积土层,下为较破碎大理岩,从工程勘探资料可看出,有一定数量的

5、大小溶洞分布且与南露天相连。区域近似地构成了多孔介质中变形场、渗流场、温度场以及多场耦合作用的模型。假设土层和岩层为饱和与准饱和的多孔介质,固体颗粒不可压缩,水是可压缩的,渗流服从达西定律,热质在固、液介质中传导,对流为主。  3场全耦合模型的控制方程由考虑渗流与热应力影响的静力平衡方程;考虑岩体骨架位移与温度影响在内的可压缩流体的渗流连续性方程;以及热传导、对流及热、液、固耦合的能量守恒方程构成。应用奥地利岩石工程软件FINAL进行有限元分析。土层、岩层的参数及边介条件分别见表1、表2。    分析结果表明,在3场耦合的作用下,水分迁移、固体颗粒运动而引起不均匀沉降,沉降点在域中心段比边

6、界多25%,沉降量中间为16.9mm,两边为12.9mm,水头呈梯度降低。根据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理论计算,证明了以下事实:  (1)青山河岩溶区域因采矿尤其是露天采矿使地下水位从地表下1m降至-20~-90m,呈漏斗梯度分布;  (2)常年经历干旱—大气补水—干旱的循环,导致表土层、岩层沉降—有限恢复—再沉降,同时,土体岩体颗粒被渗流场的水不断地运走,形成溶洞空区,逐渐破坏岩体平衡,形成垮落带,深部断裂带形成后,靠近地表开始形成弯曲带;  (3)由于区域岩体为较破碎风化的大理岩,又有地表水渗透,使岩体C、φ值迅速下降,加速垮陷,弯曲带也成为断裂垮落带,诱成地表沉陷、塌陷等地质灾害。  1.2

7、.2 塌陷区地质灾害的演化  青山河流域原是一派山青水秀的田园景色。20世纪80年代初期,南露天向海平面标高以下剥离日渐加深,南露天西南帮地下涌水逐渐加大。青山河出现小范围塌陷,主要集中在以公路桥为中心左右约200m的河床附近,有时出现崩堤。汛期洪水灌入岩溶后,增加了南露天的涌水量。铜绿山矿在河床及塌陷区采取了一些工程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害损失。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一方面,周边小矿井无序开采,形成许多未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