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467505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0
《浅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途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途径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就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发展途径等问题浅谈笔者的几点看法。关键词循环经济3R原则途径一、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毕业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将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
2、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实质和根本目的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以寻求经济循环圈和生态循环圈的协调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原理集中体现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上(简称3R原则)。减量化(Reducing)原则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这一原则有利于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方式,再利用(Reusing)原则的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减少生产和消费中废弃物的产生,这一原则可以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资
3、源化或再循环(Recycling)原则要求物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原级资源化和次级资源化。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发展循环经济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毕业,也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必由之路。1.发展循环经济为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指明了方向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已经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发展循环经济为企业提供了新的
4、发展空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原则中最重要的在于“减量化”。“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五年内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节约资源、利用新能源、废弃物再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新技术正是“十一五”期间国家所急需的。三、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1.政府应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开展循环经济示
5、范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通过试点,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技术和项目领域,进一步完善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污染排放强度的政策措施;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全社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意识。2.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各级投资主管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要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要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省财政、发改委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
6、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扩大生态省建设专项资金规模,增加循环经济建设项目投资额度。各级财政和环保部门要安排排污资金,加大对企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污染防治项目的投入力度。有关部门要加快研究建立促进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环保型汽车、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广的鼓励政策。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3.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组织开发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
7、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的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涉及循环经济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加强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标准化工作,完善主要用能设备及建筑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和主要耗能(水)行业节能(水)设计规范。建立和
8、完善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节能建筑标识和环境标志制度,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4.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大依法监督管理的力度。政府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