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研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研究论文摘要随着“文学教育”的观念逐步深入和人们对英语教学的认识提高,《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把培养“文化意识”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新课程也倡导一种具有“文化”视野摘要随着“文学教育”的观念逐步深入和人们对英语教学的认识提高,《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把培养“文化意识”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新课程也倡导一种具有“文化”视野的英语教育,这对克服过去过于突出英语知识传授的弊端意义重大。如何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目前广大中学英语教师需要进行研究的领域。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学教
2、育教材顾嘉祖先生早就指出:“跨文化交际学界近年来比较重视对语言与非语言符号的研究,但却忽略了文学文本的作用。”实际上,语言的文化性不单单体现在外语国家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等,最精粹的表现应该是文学。文学作品是了解异域文化的一面镜子,能更生动具体地反映异域文化。不仅如此,经典文学以独特的话语方式凝聚了人类对真善美的文化精神追求。因此,文学教育可以说是英语文化教育的生命所在,没有丰富文学滋养的英语文化教育是跛脚的,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文化”沦为语言知识传递、语用技能训练附庸的命运。一、教材中的文化渗透人教版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阅读材料,其中也包涵了许多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这为教
3、师开展跨文化教学创造了条件。实际上,英语阅读也是一种文学教育。学生面对的这套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聘请来自英、美、澳、加等国的外籍专家与中国的专家合作编写而成的。这种中西合作的模式不仅能切实地保证《标准》理念的贯彻,也使得教材不但能反映目的语国家及其他国家的文化,而且能尽量反映我国文化的民族特点,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教材中真实、地道的英语与学生所不熟悉的文化紧密相联。要充分理解所读材料的内容,不仅要具备足够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宗教等。例如模块一第一单元Friendship的主阅读篇章摘自《安妮日记》,其中所描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当时的
4、社会政治状况直接造成了犹太人遭受迫害的悲惨命运,而究其根源则可追溯到遥远的宗教历史。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历史背景知识,就无法深切地体会战争曾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也无法理解安妮身上所焕发出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尽管身处险境却能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对友谊充满渴望,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人性充满信心。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教师教学用书中所提供的有关资料,对安妮的故事背景进行介绍,以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跨越阅读过程中的文化障碍,增加文化积累。人教版教材中的听说训练部分也存在着很多文学作品。例如模块五第二单元TheUnitedKingdom学生用书中“听”的部分介绍了英国历史上几位非常著名的
5、君主以及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其中还涉及到宫廷的内部斗争,这一内容不但能激发学生“听”的兴趣,同时很自然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历史上跌宕起伏的宫廷与政治斗争。又如模块三第一单元Festivalsaroundtheworld练习册中的Listeningtask将日本的盂兰盆节,墨西哥的亡灵节,西方国家的万圣节进行横向对比,不但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也让学生领悟到即便是来自不同地域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们,往往也存在着相同的思想寄托与情感需求,而他们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哀思的方式却又都带上了各自文化的烙印。二、加强英语教学中文学教育的策略第一,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英语教学不仅是纯语
6、言的训练或交际技能的训练,而且还是是文化素质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主要依靠英语教材、课堂和英语教师的传授。因此,英语教师的英语文化修养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教师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是接受专业培训,学习英语文化课程,深入细致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细节,为改善英语教学创造条件。英语教师还应更新教学观念,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第二,创设好英语文化氛围,多渠道进行文学教育。如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可以精心编选一些体裁多样、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文本编排和呈现的方式则是多种多样的,可分为课文补充阅读、单篇鉴赏阅读
7、、主题整体阅读、经典系列阶梯阅读等。也可以参照教材内容,以课本剧为依托,让学生参与戏剧表演,组织学生观看外国录像、电影,让学生通过感官与心灵接触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信息,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体验外国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内涵。第三,构建适合文学阅读的指导模式。文学阅读是文学教育的主要途径,文学阅读是一个涉及情感体验、德性精神陶冶、言语情意表达等方面相交织的复杂心理过程。我在近年的教学试验中总结出“以美导引”、“以情陶冶”、“以意贯穿”的模式,就力图扫除英语教学呆板的气息,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审美情境、活动情境和思维情境中,领略语言的魅力,并透过语言贴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