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诉讼时效五论(下)论文

侵权诉讼时效五论(下)论文

ID:25453531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0

侵权诉讼时效五论(下)论文_第1页
侵权诉讼时效五论(下)论文_第2页
侵权诉讼时效五论(下)论文_第3页
侵权诉讼时效五论(下)论文_第4页
侵权诉讼时效五论(下)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侵权诉讼时效五论(下)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侵权诉讼时效五论(下)论文关键词:侵权责任请求权诉讼时效刑法追诉时效责任竞合内容提要:侵权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只限于财产性质的侵权责任请求权,其时效期间应根据法律所保护的法益的不同而有区别。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侵权诉讼时效可直接适用刑法追诉时效。侵害人身权益的诉讼时效可以酌情排除,在责任竞合下侵权诉讼时效完成的效力应当受到限制。三、侵权诉讼时效与刑法追诉时效侵权行为同时构成犯罪的,将发生侵权责任与刑事责任的聚合。刑法规定了刑事责任的追诉时效,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超过规定的时效期限的,不再追究其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第87条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

2、追诉:(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freelmission,RevieitationofActionsAct1974(QLD)(September1998),pp.41-42.转引自葛承书:《民法时效——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页。13葛承书:《民法时效——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页。14QueenslandLamission,.freelitationofActionsAct1974(QLD)(September1998),pp.71.转引自葛承书:《民法时效——从实证的角度出发》

3、,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15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张新宝审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91页。16于敏:“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消灭时效”,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2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191~241页。17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上册),中国政法的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页。18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张新宝审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91页。19意大利民法第2947条第1款、第2款规定“对违法

4、行为所致损害主张赔偿的权利要在权利发生之日起5年内行使。对任何一种运输工具的运行造成的损害主张赔偿的,权利行使期为2年”。20参见Feola对米兰上诉法院1994年4月15日判决的评论,载Resp.Civ.ePrev.1995年,第136、154页。转引自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张新宝审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89页。21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张新宝审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90页。22澳门地区民法典第491条第1款规定:“损害赔偿请求权,自受害人获悉或应

5、已获悉其拥有该权利及应负责人之日起经过3年时效完成,即使受害人不知损害之全部范围亦然;但不影响自损害事实发生时起已经过有关期间而完成之一般时效”。23刘金友、奚玮:《附带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页。24我国《刑法》第36条第1款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刑事诉讼法》第77条也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上述两部法典所规定的赔偿“经济损失”或“财产损失”,未将精神损失包括

6、在内。这一立法态度明显地影响了司法实践,最高院于2000年12月发布的《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1条第2款就规定:“对于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失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随后在2002年7月,最高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中又一次重申了这一观点,该批复指出:“根据《刑法》第36条和《刑事诉讼法》第77条以及我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1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在该刑事案件审结以后,被害

7、人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25汪渊智:“我国民法诉讼时效制度之构想”,载于《法学研究》2003年第3期。26Preston,Ne,PrestonandNeonLimitationofAction,LongmanGroupUKLtd,1989,p.26.转引自葛承书:《民法时效——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05页。27谢鸿飞:“论潜在损害的诉讼时效”,载于《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28梁慧星主编:《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9~40页。29德即默格丹编:《德国民法典资

8、料总汇》(1899~1900年),第1卷,第512页。转引自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