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执业中药药学综合重点考点归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点总结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 1、 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指导思想:整体观念 基本思路:辨证论治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即是"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依据。
2、 2、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2.1推动、温煦、兴奋统属于阳;凝聚、滋润、抑制统属于阴。 2.2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2.3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泄,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 3.(1)阴阳偏胜治疗原则:阴阳偏胜,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之实证。治疗时采用“损其有余”、实
3、则泻之。如:阳胜则热--“热者寒之”、 阴胜则寒--“寒者热之”。 (2)阴阳偏衰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治疗时采用泄其有余、补其不足。(3)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 (4)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这种治疗原则也称为“阴病治阳”。 阴阳互根理论:阳中求阴能使 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 阴中求阳能使 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4、/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4、木-→火-→土-→金-→水-→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土-→水-→火-→金-→木。 青风 春 胆 目 泪 爪 酸 东 肝 怒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赤 暑 夏 小肠舌 汗 面 苦 南 心 喜 火曰炎上 温热、向上(升腾)、光明、茂盛 黄 湿 长夏胃 口 涎 唇 甘 中 脾 思 土爰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等 白 燥 秋 大肠鼻 涕 毛 辛 西 肺 悲 金曰从革 沉降、肃杀、收敛等 黑 寒 冬 膀胱耳 唾 发 咸 北 肾 恐 水曰润下 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5.五行相生治法:(1.)滋水涵木法
5、 (滋肾养肝法)滋肾阴以养肝阴 (2.)益火补土法 (温肾健脾法)火指命门之火而非心火,指肾阳 (3)培土生金法 (补养脾肺法)健脾气以养肺气 (4)金水相生法 (补肺滋肾法)养肺阴以滋肾阴 五行相克治法:(1.)抑木扶土法 疏肝健脾 (2.)培土制水法 补脾利水 3.)佐金平木法 泻肝清肺 (4.)泻南补北法 (泻火补水法)心主火,火属南;肾主水
6、,水属北 6、五脏,即心、肺、脾、肝、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胞宫、精室)。 7.五脏主藏精气,以藏为主,藏而不泄;六腑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奇恒之腑,虽名为腑,但其功能却有异于六腑,并有类似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有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的特点。 8.(1.)肝:主疏泄,主藏血. 喜条达恶抑郁.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腑合胆. (2)心:主血脉,主神志.阳脏,喜通明.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腑合小肠.
7、 (3)脾:主运化,脾气主升,主统血.喜燥恶湿.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腑合胃. (4.)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肺朝百脉,肺主治节.喜润恶燥.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在腑合大肠. (5.)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纳气,濡养温煦脏腑.有"先后天之精",故称为"先天之本".封藏为主.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腑合膀胱. 类似功能:心主血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肺朝百脉
8、 9.. 肺主气、肝主疏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