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林业在原住民部落之发酵

社区林业在原住民部落之发酵

ID:25427039

大小:110.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1-20

社区林业在原住民部落之发酵_第1页
社区林业在原住民部落之发酵_第2页
社区林业在原住民部落之发酵_第3页
社区林业在原住民部落之发酵_第4页
社区林业在原住民部落之发酵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区林业在原住民部落之发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社區林業在原住民部落之發酵盧道杰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助理教授,djlu@ntu.edu.tw一、前言要談社區林業與原住民族的關係我首先要先釐清的就是「什麼是林業」?基本上從我一個森林菜鳥的立場來看,林業是人類為己身福利而對森林進行的資源經營管理的行為,其包括森林所產生的產品的保護、保育、採集、砍伐、利用、植栽、復育等。然而,森林的產物不只是林木,林木是森林生態系的優勢物種,其憑藉著龐大的生物量創造了孕育許多包括人在內的其他物種生存的空間,有灌木、草本、籐本植物,有野生動物、蕈類、昆蟲、微生物、人類住民,更產

2、生有乾淨的空氣、水源、優美的景觀與深厚多樣的文化,這些成分的總合才是森林。森林除了提供人類生存所需的資源與庇護外,其蘊涵對人類社會的功能也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愈趨重要與多元化,像休閒遊憩、水土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育、醫藥開發、藝術美育、文化保存、氣候變遷、災害防治、景觀改善、污染緩衝等。在這樣的脈絡與思維下,林業由早期的珍貴林木的開採與利用的工業性質,逐漸轉型為採伐循環認證、資源保育、森林保護與觀光休閒的永續林業。相關的經營管理思維也由科學管理,逐漸整合納入考慮權益關係者,重視社會人文脈絡,開放互動參與的取徑。也是

3、在最近的廿、卅年,國際社會對少數民族乃至原住民族的人權議題愈趨重視。過去在現代國家體制崛起的時代,許多對人類社會重要的自然資源(如森林、溪流湖泊、土地等)被強制收歸國有,而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族國家興起,卻承繼此一政策繼續以國家體制為主體的自然資源經營管理作業,而忽略許多生活其中的原住民族的生存與發展的權益。自1990年以降,在多年原住民族運動的努力推動下,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對少數民族與原住民族在語言、文化、發展及自然資源權益的討論,有長足的進展,另外,國際保育社會體認國家與保育人士能力的不足,竭力重構在地社群與資

4、源環境的互動連結,主張文化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共存共榮,以將不同的社會力量籠絡在自然資源的治理架構裡,從而由質到量地改變了國家官署及與自然資源互相倚賴的原住民族(或少數民族)間的關係。這個關係也就是本文想要討論社區林業在原住民部落之發酵的起點。二、原住民族與自然資源的關係A從部落社會到社區鄉里到封山台灣現存屬南島民族的原住民族大概是在六千年前出現在台灣,島內的遷徙則可能晚至兩、三百年前才開始,而其分佈在最近的一百年並沒有大移動(李壬葵,1997)。汪明輝(2003)討論原住民族與外來統治政權的關係,將其分為四個階段

5、,其中1624年以前屬原始自治時期,1624-1930年屬相對自治時期。以此推論,也就是說,台灣的原住民族從六千年前到日治時代,基本上都是在所謂部落社會的型態下生活。在這個時期,原住民族的社會係以部落為基本單元,深深倚賴著周遭的自然資源,生活多以農耕為主,漁獵為輔,部落族人有著泛靈信仰,部落內部自有其社會制度與組織在運作。也由於部落與最近400年來在平原地區逐步開墾發展的漢人移民社會有地理上的隔離,相對獨立自主生活在深山地區,長久以來其與賴以維生的資源環境發展出緊密的互動關係,累積建構了許多生活的知識與技術,配合

6、著部落共有與私有的社會制度與組織,因應著自然環境的變化而符碼化於祭典、儀式、禁忌與慣俗中。有一派崇尚原住民族在地知識與大地倫理的自然資源管理學者認為,這可以通過時間考驗富有社會適應力的原住民族與其資源環境間的強連結,或者可以在現代的自然資源經營管理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而透過個案的累積與經驗歸納,試圖以共有資源、在地知識與在地參與的學理重新理解與詮釋,期盼能與現代國家體制嵌合,提升自然資源經營管理的效能(Berkes&Folke,1998)。我國森林經營管理,囿於歷代政權為加強對自然資源的掌控以求國家全體利益的最佳化

7、,以國家力量介入山林,特別在日治時期的國有政策,奠定國家政府在森林土地與資源經營管理上的主導地位(李文良,1996、1997)。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全面廢除日治時期的頭目制度與理蕃區域,重新建制行政體制、設鄉里村落與實施地方自治,並開始以漢化與資本主義化為取向的原住民政策(陳宗韓,1994)。1966年政府公佈施行「山地保留地管理辦法」,准許原住民取得土地所有權,開放合法公私營企業或個人使用原住民保留地,以“山地現代化”為標的。然而,1960-1970年代國家當時以出口為導向的工業化進程所製造的就業市

8、場吸引了大批的原住民湧向都市平原,山地企業開發凌駕農業發展的優勢,使得山地開發政策卻反而強化了原住民離開部落社會的力量。此時,原住民部落的經濟模式已經由原本的狩獵、採集、漁撈轉變成農業發展,普遍使用貨幣,融入主流的資本主義市場(陳宗韓,1994)。1950年代前後西方基督教信仰陸續進入原住民地區,在各地建立教會,時至今日,在許多的原住民部落,基督信仰幾乎徹底取代了傳統的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