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415014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0
《从生产函数角度分析中国“无就业增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生产函数角度分析中国“无就业增长” 一、警示与争论 关于中国的“无就业增长”曾引起广泛的争论,许多学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事实,如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认为,“事实上,我们从中国的GDP就业弹性系数①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中国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是呈下降趋势的。”然而,也有研究人员认为“无增长就业”在中国根本不存在,甚至认为是神话(他们也承认中国的就业弹性降低的状况较为严重)。 二、中国就业弹性的变动规律与趋势 1.中国的失业与经济增长 学习过西方经济理论的人都熟知
2、关于美国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的“奥肯法则”,即经济增长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失业率将会下降约0.3-0.5个百分点。有学者研究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发现在20余年的时间内,虽然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正相关,但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离散的,无规律可言。中国的就业弹性在九十年代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是就业的增长速度越来越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城镇登记失业数”表明:1992年登记失业率为2.3%;1995为年2.9%;1998年为3.1%;2001年为3.6%。 2.失
3、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关系的探讨 根据传统的总量生产函数,经济增长来源于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以及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前者包括资本、劳动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后者是指在给定的要素投入增长下,以规模经济不变为前提进行测算,如果经济实现了超额增长,则称超额的经济增长率为“全要素生产率”,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即资本要素投入的增加速度长期高于劳动要素投入的增加速度,而经济增长是与要素投入增长的加权平均密切相关的,因而导致经济增长快于就业增长;经济
4、学意义上的技术进步即“全要素生产率”因素导致同样投入条件下产出增加更多,也使经济增长快于就业增长。美国人口增长波动性小,经济结构和制度相对稳定,从而呈现出前述的“奥肯法则”现象。中国由于在经济体制、人口增长、政策均出现了较大调整,因而不能体现出显性的“奥肯法则”。 3.中国体制转轨导致失业数据失真的影响 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曾经多次出现统计口径与统计方法的调整,社会择业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及其他类似因素,都会导致前后时期的失业概念的实质性不同,使得统计数据严重偏离实际。例如,在19
5、78年-1982年,由于失业人员不能够自主择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失业人员只有登记失业,数据较为真实,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由于失业救济保障的水平较低,也由于失业人员可以自主择业,使得登记失业率大大低于真实情况。中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统计数据是“城镇失业率”而忽略了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农村就业年龄人口,也导致数据脱离实际。 4.剔除数据失真后中国仍存在较严重的无就业增长 中国的无就业增长问题的严重性表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劳工工资增长缓慢,劳动要素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不断降低等(否则,由于萨缪尔森-
6、巴拉萨现象,即经济增长导致劳动力紧缺,进而导致工资快速上涨的规律,中国一般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早已经大幅度上升了)。有学者认为,由于中国实际失业率明显高于登记失业率,2002年的失业率估计为6.1%。 三、中国无就业增长的原因 关于中国“无就业增长”的原因,由于“无就业增长”是较快经济增长下的就业较慢增长,那么可以肯定,较高的经济增长或者来自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或者由于在职劳动者的平均劳动时间延长。 1.隐性失业转向公开失业 有学者分析了中国改革过程中隐性失业向显性失业的转化对于“无就业增
7、长”造成的影响,即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也是一个不断有不同体制、不同行业的企业提高效率,释放冗余人员的漫长过程。 2.外资部门和私营部门员工的过度劳动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这一时期恰恰是外资大量进入,以及其后发生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东亚各国被迫压低成本,减员增效的时期,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同时又要保持本国的经济增长,无疑使得“无就业增长”压力更大。 有资料显示,2001年外资企业占中国经济的资产额比重已经达到10%,实现利润已经达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其他类型的民
8、营私营企业比重也大幅度增加。这类外资企业以及私营企业普遍实行非制度化的“加班”,员工每天工作时间经常在10-12小时。于是,“无就业增长”的原因就明白了——企业部门的减员增效和在职员工的过度劳动,这两种效应对就业造成严重的挤出效应。 3.科技进步和“资本替代”效应的重叠 国内有学者认为,科技进步和资本替代是导致“无增长就业”的原因。笔者认为,在“奥肯法则”的隐含的正常状态中的已经包含了一定的资本替代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指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即全要素生产率),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中的“全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