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400727
大小:9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0
《蓟运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蓟运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二¡一二年十二月91.规划简述1.1流域概况蓟运河位于海河流域北部,发源于燕山南麓,东邻滦河,西界潮白河,南连永定新河和渤海。流域呈扇形分布,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流域地跨北京、河北和天津三省市,流域面积11827km2,其中山区为4105km2,平原为7722km2。蓟运河流域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京津冀都市圈建设不相适应,与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协调,主要存在防洪排涝能力偏低、水资源利用存在矛盾、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为了解决
2、流域存在的相关问题,依据《蓟运河流域综合规划项目任务书》及水利部的批复,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委托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编制蓟运河流域综合规划。1.2规划方案概要本次流域综合规划的内容包括防洪、排涝、水资源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主要规划,规划的主要工程布局如下:(1)防洪排涝规划贯彻“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防洪方针,完善以河道堤防为基础、大中型水库为骨干、蓄滞洪区为依托,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体系。蓟运河干流和泃河海子水库以下、州河于桥水
3、库以下、还乡河邱庄水库以下的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城镇河段适当提高标准。河道设计流量按20年一遇与自排10年一遇、机排5年一遇的涝水组合。9山区主要解决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主要支流重点河段的防洪生态综合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问题。继续加强干流、三大支流及主要排涝河道的达标整治建设,新建北京市老河湾滞洪区,加强青甸洼和盛庄洼两个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提出干支流上主要城镇的防洪方案。完善以排涝河道、扬水泵站和外河组成的排涝体系。天津市所有平原涝区的排涝能力达到10年一遇,河北省涝区的排涝能力,机排区达到5
4、年一遇,自排区达到10年一遇。为此规划在现状排涝能力未达到标准的涝区新建、扩建排涝泵站,对现有的排涝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对主要的排涝河道进行治理。(2)水资源利用规划以强化节水为前提,以当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地下水可开采量为控制,积极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形成地表水和地下水共同支撑、优化配置的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在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河道生态用水的需求,提出较为合理的水资源配置规划方案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高水资源调控配置能力、改善不合理的用水结构,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总
5、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实现流域经济社会用水总量低速增长和上下游的用水和谐,全面推进节水型流域建设。实施水资源配置工程,合理规划建设蓄、引、提、调水工程,对流域内已建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恢复正常调蓄能力,使城乡抗御干旱的能力显著提高,供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在尚有开发潜力的区域,在保证生态用水前提下,根据水资源配置方案适当建设蓄水工程,适当增加灌溉面积。继续进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积极开展高标准节水示范工程。合理开发水能资源,进行蓟运河
6、支流黎河水能利用的梯级开发,促进低碳经济发展。(3)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规划按照保护与修复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山区以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为主体、平原以河流水生态修复为核心的生态修复格局。9根据海河流域水功能区划成果,提出入河污染物控制总量,提出流域内大中型水库及主要城市地下水源地的水资源保护方案。按照水功能区划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控制入河污染物总量,到2020年,COD入河总量控制在1.16万t/a,氨氮入河总量控制在0.074万t/a;到2030年,COD入河总量控制在1.09万t/a,氨氮入河总量
7、控制在0.075万t/a。地下水超采区逐步压缩开采,逐步遏制流域内超采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逐步控制超采地下水所引发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对实施保护措施。河流生态修复按照以防洪安全为前提,生态修复为核心,统筹考虑水量、水质、生境和人文综合要素,重点对蓟运河干流进行生态修复规划,安排生态修复工程。以山区为重点,充分发挥大自然的生态自我修复能力,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整体推进蓟运河流域的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在蓟运河上游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兴修高标准梯田和沟坝地。在海子、于桥、邱庄等大型水库周边,建设以
8、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为主的“三道防线”,保护水库安全。(4)管理规划以海河流域的管理体制、机制为依托,以海河流域相关管理制度为指导,以水法规体系和水行政执法体系为保障,提高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水平,强化水资源需求管理,构建协调、高效、有力的流域管理体系。落实海河流域关于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管理、水资源管理、水质保护管理、生态保护管理的相关制度,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加强流域监测站网、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