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山水画写生的思考

对中国山水画写生的思考

ID:25381134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0

对中国山水画写生的思考_第1页
对中国山水画写生的思考_第2页
对中国山水画写生的思考_第3页
对中国山水画写生的思考_第4页
对中国山水画写生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中国山水画写生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中国山水画写生的思考对中国山水画写生的思考 中国美术界普遍.Liddot;四运动倡导的新文化思潮,各种西学的思潮、主张,引发了跨越中国近现代史、文化与艺术价值观的首次碰撞与论争。直到50年代后,中国画的改良论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受到肯定和推广,素描、写生被引进美术院校的中国画教学体系中。对景写生与传统主义相对应,无疑成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学习模式及形态。李可染、陆俨少等新中国一代画家,即是这一时期走进自然、深入生活写生的践行者。他们为丰富和发展中国山水画语汇进行了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并在中国现

2、代美术史上留下了灿然的一页。  其实,关于对景写生并不是西方美术的发明专利。早在8世纪中国唐代,山水画名家张璪就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学说。外师造化即是以自然为师,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走进自然、深入生活。  五代时山水画家荆浩(910年前后)为了深入生活,外师造化,隐于太行之洪谷,依山临泉、结庐而居,可谓是写生者的典范。他曾在所著《笔法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有日登神钲山四望,回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或回根出土,凡数万本,方如其真。我

3、们从文中看出荆浩对生活的观察与体悟是何等深入与勤奋,其携笔复就写之不就是带着笔临镜写生吗?而且写生的数量之巨,竟数万本,作为当下画者,相比之下,亦只能作汗颜状了。我想,这洪谷子尽管写生量很大,但他并没有草然了事,而是画得很深入。我们从方如其真中,可以窥见他对大自然认真细致的观察、揣摸与领悟。天道酬勤,荆浩终成一代山水画巨匠而昭然史册。  至此,说写生是西画泊来物,未免有些孤陋寡闻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不正是石涛对写生功用的精辟论述吗?对西画写生源于何时我不曾探究,但已知中国五代时期的写生妙

4、手荆浩距今已逾千年历史了。话既至此,我们将不再对写生渊源作更深入的探究。然而,将中国山水画写生与西洋的风景画写生作一些文化性、艺术性的对照与辨析,就其学术研究而言是大有裨益的,其实,近现代美术界学者也从未停止过这些课题的探索与研究。  由于中西历史文化背景及审美价值取向的不同,就对景写生而言,存在着极大的审美差异,西画写生重视写实,强调景物的真实性,其技法诉求往往重于物象及光色的再现。中国山水画写生却不求写实或形似,而重写意与神似,即对山水物象神韵的把握,这种把握往往正是对画家学识才情与心性修养的调

5、动与检验,所谓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因此,对笔墨本体的认知与体验,不仅要具备技的感性认识,还在于对笔墨本体所蕴涵道的理性认识。笔墨的技与道不仅具有对应性,同时具有渐变的关联性。其中潜藏着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事物发展规律。这一点,在中国山水画写生时尤为重要。  在中国山水画审美体系中所表述的似与不似、搜妙创真、神游意会、畅神、得意忘象、超以象外、神似、传神等概念,皆是由中国传统哲学道家和玄学认识的衍发,并影响着中国山水画艺术表现与审美境界的不断升华与拓展,形成了独具品格且富有中国文化内涵与

6、气度的审美特征与绘画观。因此,当我们在论及山水画写生时,并不主张拘泥于物象或形似的刻画,而要特别强调的是心物相契的神遇与迹化。如庄子所说的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庄子这种舍象求意的思想,是完全基于对道的阐释,而将其理用之于山水画写生,更是理达而喻,再恰当不过了。  由于中国山水绘画观强调的是得意忘象,它与西方抽象主义去形象化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主张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而后者则是虚幻的,没有特定所指的精神体验。当然,每个民族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思维理念和形而上学的陈述方式

7、亦不同,但是,尽管中西方审美价值与绘画观有着太多的不同,却都具有相互观照与启示的作用。因此,当我们对景写生时,一方面要悉心感受大自然的变化韵律,一方面要超以象外或得山水象外之象,这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物我为一境界的关捩。清人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对把握与认识物与我,主与客的互相关系方面,有精辟的论述:山川之存于外者,形也;熟于心者,神也。神熟于心,此心练之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画家认识、感受与领略山川物象之内美是多么的重要。艺术作品之象,正是通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反映而创作的,是神熟于心的再显。

8、倪云林曾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清秘阁遗稿》)。这里所说的聊以自娱即是画家对物象的理解与感受,神会于物,并通过主观情意而进行的精神活动。而石涛的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遇予而迹化也即是物我为一之象的生动诠释。  近年,中国学界极力倡导笔墨本体论即强调中国画的笔墨内在之美,当我们评判一幅中国山水画作品时,首要关注的是作品的笔墨及笔墨的造镜之美,而非物象的真实或奇绝之镜。我想这是对传统的物我为一艺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因此,当我们进行山水画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