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352969
大小:76.5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1-19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二)在社会生活领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强调应消灭阶级、城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三大差别。存在着阶级差别和阶级对抗的社会是失去平等、缺乏正义的社会。无产阶级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并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即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阶级本身。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农业的现代化和文明水平也将有极大地提高,乡村城镇化达到一定程度,城乡差别将逐渐消失。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将消失。迫使个人像奴隶一样服从社会分工的条件已经消失,生产劳动
2、成为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给所有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体力和脑力能力的机会。劳动不再是被剥削的工具,而成了人解放的手段。劳动不再是被迫的行为,而是从负担变成了自己愿意从事的快乐活动。劳动由谋生手段变成生活的第一需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强调人与自然的矛盾的解决。这里所说的矛盾的解决,不是说人与自然不再有矛盾,而是说,自然不再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压迫人、奴役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有了高度的发展,生产力也有了高度的发展,人的文明水平和认识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必然得到极大的提高,可以
3、十分自觉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人就成了自然的真正的主人,人的行动由原来被自然和社会所强迫变成了自觉的自由的行动。共产主义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能够实现人的自我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实现了一种和谐的状态。正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所说的:“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
4、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①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远景也做了经典的表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②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人的自由发展,即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的多样性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等,是未来社会区别过去和现在社会的重要价值目的之一。------------------------------------------------
5、-------------------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3页。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然没有在其著作中直接提及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但从他们关于对不和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共产主义基本特征的构想的阐述中,表明社会和谐是他们所追求的未来理想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属性,社会和谐是他们一贯的基本思想。1.2.3社会和谐体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基本依据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和谐是事物矛盾存在的一种状态,是矛盾统一方面
6、在对立统一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时所表现的一种状态,而当对立方面在矛盾内部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就表现为内部的尖锐对立、对抗和不稳定状态。当事物的矛盾不具有对抗的性质,矛盾双方之间具有一致、合作、依存的关系。事物发展处于量变阶段时,事物矛盾的斗争呈平和的形式,事物就呈现和谐状态。人类社会都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了其他种种社会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形式和性质的不同使社会在发展中区分为不同的社会形态。人类历史发展中已经出现的几种基本社会形态,按其社会基本矛盾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对抗性
7、的社会形态和非对抗性的社会形态。一个社会是否具有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归根到底取决于其社会基本矛盾是否具有对抗性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特别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学说,为分析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具有社会和谐属性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学说,也是一种关于社会结构及其矛盾运动的理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
8、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