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江下游的茶叶生产与茶叶贸易

唐代长江下游的茶叶生产与茶叶贸易

ID:25346247

大小:70.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1-19

唐代长江下游的茶叶生产与茶叶贸易_第1页
唐代长江下游的茶叶生产与茶叶贸易_第2页
唐代长江下游的茶叶生产与茶叶贸易_第3页
唐代长江下游的茶叶生产与茶叶贸易_第4页
唐代长江下游的茶叶生产与茶叶贸易_第5页
资源描述:

《唐代长江下游的茶叶生产与茶叶贸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唐代长江下游的茶叶生产与茶叶贸易【内容提要】本文以唐代长江下游宣歙茶区和浙西茶区为考察重点,对该地区茶叶生产的两种不同类型及其特点作了具体的个案分析,浙西湖、常二州代表了唐代贡茶州茶叶发展的最高水平,而宣歙山区的祁门、婺源茶区则是唐代茶叶专门化生产的典型,标志着唐代长江下游地区商品性农业的发展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关键词】唐代长江下游;茶农;茶园;茶叶生产;茶叶贸易一、茶叶产区的扩大和名茶品种的增多长江下游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产茶区。汉魏六朝时,长江下游地区的茶叶产地主要集中在义兴、乌程、剡县、永嘉等地。入唐后,特别是开元、天宝以来,伴随着

2、饮茶之风在全国的普及,本区的茶叶产地遍及全境。据陆羽《茶经》卷下《八之出》载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洲、黄州又下。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洲下。[1]从陆羽的记载着来,唐代长江下游地区皆盛产茶叶,而且多为名茶产地。不过《茶经》所载本区茶叶产地,以及陆羽对本区名茶的品评,仅仅反映了唐代中期的情况,而且还遗漏了一些重要的茶叶产地和优质名茶。这里我们根据《茶经》的记载,辅以唐代诗文及宋以后的方志材料,对本区的茶产地和名茶品种作一些具体介绍。1.浙西产区浙西是本区最重要的茶产地,

3、也是唐代贡茶州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据二、宣歙山区的茶叶生产与山区经济的开发随着饮茶之风在全国的普及,长江下游地区的茶叶生产与茶叶贸易有了显著的发展。这里我们以宣歙山区的祁门、婺源为例,对之作一些具体考察。宣歙地区以丘陵、山地为主,所谓"林深村落多依水,地少人耕半是山"[16],便是对该区自然环境和地貌特征的概括。山区的河谷地带固宜于植稻,唐人诗文中也有"万畦香稻逢葱绿,九华奇峰朴亚青","稻熟瓜累岁有仁","村南村北稻花明"的记载。不过总的来讲,山多地少,粮食的种植面积不大。多山的地理环境固然限制了粮食生产的发展,却为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因为植

4、茶"宜山中带坡峻,若于平地,即须于两畔深开沟垄泄水,水浸根必死。"[17]宣歙山区的人民扬长避短,靠山吃山,在丘陵、山地间广植茶树。因此,在中唐以后,祁门、婺源山区一带茶园广布,即山树茶,以充衣食的专门化生产在这一带逐渐形成。唐人张途《祁门县新修阊门记》、杨晔《膳夫经手录》中有二条重要材料,值得我们重视:邑(祁门)之编籍民五千四百余户,其疆境亦为不小。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愈于诸方,每发二三月,赍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全唐文》卷802)

5、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赋税所入,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其先春含膏,亦在顾诸茶品之亚列。祁门所出方茶,川源制度略同,差小耳。(《膳夫经手录》)如上材料至少可为我们分析提供如下几点启示:其一、祁门、婺源茶区具有面积大,业茶众,茶叶产量多,制作精的特点。由于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促使当地的农民不得不即山树茶,仰茶为生,因而形成了"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的景观,这表明祁门、婺源一带植茶面积广,业茶人数多。"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愈于诸方";"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说明祁门、婺源出产的方茶,制作技术高,质量好,在当

6、时已驰名遐迩,被茶商视为茶中精品,颇得其信赖。因此,祁门、婺源茶区不仅具有面积广、业茶众的特点,其茶叶生产还以其质量高、制作精而名播于世。唐人杨晔在《膳夫经手录》中根据各茶区产茶多少和质量高低,把唐代茶叶分为"以多为贵"和"少而精者"两类。根据他的划分,蜀地新安茶、饶州浮梁茶等以多名世,而长江下游产茶区则全属"少而精"类。其实,杨氏的这一划分并不能使人信服。仅从张途对祁门一地的记载来看,祁门茶不仅在质量上为浮梁诸茶所不能望其项背,就是在业茶之众、植茶之广、产量之多方面,也丝毫不逊于饶州浮梁,"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余茶者七、八",足资证明。在唐代,饶

7、州浮梁茶有"商货"之称,说明它是一种以产量多、销量广而著称于世的茶叶。杨晔称"饶州浮梁(茶),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其于济人,百倍于蜀茶。"这足以说明浮梁茶的产量之多。据《元和郡县志》卷28载,浮梁"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贯。"当时的山泽之利(矿冶税),"举天下不过七万余缗,不能当一县之茶税"[18],说明唐后期的浮梁县的确是首冠全国的茶税大县。那么与之毗邻的祁门、婺源二县情况又怎样呢?关于二县的茶叶年产量及税茶数,由于史无明载,故其具体情况难以详知,不过从刘津《婺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的某些记载中,我们也可窥其大概。该文载

8、太和中,以婺源、浮梁、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