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341583
大小:6.18 MB
页数:99页
时间:2018-11-19
《《采矿毕业设计》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矿业大学2012届本科生毕业设计第67页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矿区概述1.1.1矿区地理位置与交通麻家梁位于山西省朔州市的南部,隶属朔州市朔城区管辖。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2′00″~112°29′30″,北纬39°08′00″~39°14′30″。本矿区内没有生产矿井及小煤窑。本区交通方便,北同蒲铁路、大运公路在井田西部通过,朔黄铁路在井田西北部通过,朔州火车站北至大同129km,南至太原226km。公路以朔州城为中心,可通往大同、太原及周边。如图1.1所示1.1.2矿区内的工业与农业本区工业以采煤为主,发电,机械及食品加工也有一定规模。农业以玉米、黍子、高粱、土豆等
2、粮食作物为主,粮食基本自给。区内有红旗牧厂四个分场。朔州市商业比较发达。1.1.3矿区气候条件本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燥寒冷。气温一般较低,年温差和日温差较大。年平均温度4.8~8.6℃,最高温度38.2℃,最低温度-32.4℃,年降雨量273.9~686.9mm,平均461.8mm,主要集中在6、7、8三个月,可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全年降雪量20.21~63.2mm,最大积雪厚度47cm。年蒸发量2028.9~2516.7mm,一般2351mm,约为年降雨量的4~5倍。本区风沙大,有风时间占全年的70%,春、冬季多西北风,平均风速3.6m/s,最大风速2.1m/s,故区内建造
3、了大面积的防风林带。结冻期自每年10月下旬至翌年四月下旬,最大冻结深度1.25~1.5m。1.1.4矿区的水文情况井田西侧和北侧有恢河和七里河二条常年性河流,属海河流域桑干河水系,其特点是:平时流量甚小,雨季山洪暴发而流量大增,但历时很短,最大洪峰量出现在7、8两月,最小流量在1月、12月。其他地表水体不发育。1.2井田地质特征矿区内地形平坦开阔,为厚层新生界沉积物所掩盖,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一般在1080~1200m之间,最高点位于本区东南部,海拔1342m,最低点位于东北部的恢河河床,为1060m,相对高差270m。面积约为62km2中国矿业大学2012届本科生毕业设计第67页
4、图1.1麻家梁矿交通示意图1.2.1井田勘探程度井田内先后有山西省115队、甘肃物测队、江苏物测队、煤炭部水文一队和173队进行预查、普查和详查工作。1.2.2煤系地层根据钻孔揭露和井田外围出露,区内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有下古生界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迭系及新生界地层。现分述如下:中国矿业大学2012届本科生毕业设计第67页1)奥陶系(O)广泛出露于井田南部外围,构成高山地貌。下部以灰黄、黄白色白云质灰岩为主,夹薄层状灰岩,上部深灰、灰色厚层状灰岩,夹棕色豹皮状石灰岩、泥质灰岩和绿色钙质泥岩,出露厚度约555m。本次钻孔揭露最大厚度97.70m,见缝合线构造,具裂隙和水蚀现象,石灰岩主
5、要由砾屑和亮晶方解石组成。2)石炭系(C)(1)中统本溪组(C2b)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石灰岩侵蚀基准面之上。按岩性及发育情况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由本组底至本溪第二层灰岩顶部。岩性主要由两层稳定或稳定发育的铝土泥岩、石灰岩及泥灰岩组成,局部夹泥岩、透镜状砂岩及1~2层煤线本段厚约25m。上段:主要由碎屑岩、泥岩、铝土质泥岩,1~2层薄层状石灰岩,泥灰岩以及12和13号煤层组成。本段厚约19m。(2)上统太原组(C3t)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连续沉积于本溪组地层之上,依其是否含主要可采煤层,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由K1砂岩底至7号煤层顶板泥岩。主要由细碎屑岩、泥岩、泥灰岩和4~5层煤组成。
6、9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下段厚约12m。上段:主要由碎屑岩、泥岩、铝土质泥岩和2~3层煤层组成碎屑岩以K2和K3砂岩发育较好。本段厚约31m。太原组地层,最大厚度为98.65m,最小厚度为62.70m,平均80.43m。3)二迭系(P)(1)下统山西组(P1s)亦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连续沉积于太原组地层之上,按含煤性及岩性组合特征,可以K5砂岩顶为界,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主要由粗碎屑岩、泥岩和全区稳定可采的4号煤层组成。碎屑岩以K4和K5砂岩发育较好。K4砂岩由灰白色、灰色砾岩、含砾粗砂岩、粗中细粒砂岩组成。K5砂岩由灰白色、灰色含砾粗砂岩、粗中细粒砂岩组成。为本区良好的岩性标
7、志层之一。本段厚约35m。上段:主要由碎屑岩、泥岩、砂质泥岩和2~3层薄煤层组成,岩性呈下粗上细的组合特征。本段不含主要煤层,3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2号煤层为不可采煤层,1号煤层仅零星见到。本段厚约46m。山西组地层,最大厚度107.34m,最小厚度60.55m,平均86.84m,总体呈北厚南薄的变化趋势这是由于北部K4和K5砂岩比较发育,厚度较大所致。(2)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与山西组整合接触。岩性以黄绿色、灰绿色、灰黄色、灰色粗、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