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332026
大小:5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9
《长江口北槽最大浑浊带泥沙过程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长江口北槽最大浑浊带泥沙过程论文摘要:利用长江口北槽口内和口外大潮和小潮的流速、盐度和含沙量资料,对北槽最大浑浊带水动力、泥沙过程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此外,还利用一维悬沙数学模型对北槽的悬沙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北槽口内,最大浑浊带形成的主要动力过程是潮汐的不对称性和河口重力环流。在北槽口外,最大浑浊带形成的主要动力过程则是河口底部泥沙的周期性再悬浮。在长江口北槽口内、口外最大浑浊带中,细颗粒泥沙的再悬浮过程也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此外,由盐度、悬沙浓度层化引起的“层化抑制紊流”也是长江口北槽口内、口外最大浑浊带的成因机制之一。长江口北槽
2、口内和口外水动力悬沙过程的差异性在一维数学模拟的结果中也得到了证实。关键词: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潮汐不对称性重力环流再悬浮层化1引言河口“最大浑浊带”是河口细颗粒泥沙运动的主要沉积特性。它发生在河口口内盐度入侵较大的区域附近,含沙量明显高于上游和下游地区.freel3·s-1。长江口为中等潮差的河口,根据中浚站多年统计资料,多年平均潮差为2.66m。长江口实测最大年输沙量为6.78亿t,最小年输沙量3.41亿t,年平均输沙量大约有4.86亿t。每年由上游携带来的泥沙中有50%左右在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地区沉积下来,成为形成长江口拦门沙的主要成份。(A:9310站
3、位:B:9405、9410站位;详细经纬度见文中)图1长江口及观测站位分布图ChangjiangEstuaryandmonitoringstations自90年代,河口学家对长江口细颗粒泥沙输移过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实验研究。沈焕庭等16系统地分析了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形成的环境背景、时空变化规律、泥沙来源和絮凝作用对悬沙落淤的影响、浮泥的特性与分布以及悬沙的富集机制。时伟荣17和ShiLi18利用长江口南槽底层含沙量资料,分析计算了不同潮时的泥沙垂向紊动扩散系数,研究了底床泥沙再悬浮与最大浑浊带形成的关系。对长江口不同河段的悬沙特性(大小、沉速、含沙量)和输
4、移规律的分析对比,李九发等19探讨了这些因素对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形成过程的重要性,认识到最大浑浊带潮流强劲,引起床沙再悬浮,因而输沙能力强。沈健等20对长江口最大浑浊带的水沙输运机制进行了定量分析。贺松林、孙介民21研究了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悬沙输移过程中的“潮泵效应”(在涨落潮中,悬沙颗粒在水体与底床之间周期性地做上下悬扬、沉降的现象),并指出南、北槽之间的大尺度平面环向悬沙输移和南、北槽内的次级尺度的平面环向悬沙输移的重要性。Zhou.G.,Harris,D.T.andHubble,T.C.T.,Dynamicsoftheturbiditymaximumz
5、oneinamicrotidalestuary:Haentology,1998,45:397-410.14Geyer,echnismsofformationandmaintenanceoftheturbiditymaximumintheChangjiangEstuary.ProceedingsoftheFourthPacific/AsiaOffshoreMechanicsSymposium,Pusan,Korea,ISOPE,1996:99-104.23徐海根,徐海涛,李九发。长江口浮泥层“适航水深”初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2:91~97.
6、24曹沛奎,严肃庄。长江口悬沙锋及其对物质输移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1:85~94.25彭润泽,黄永健,蒋如琴,张振秋,颜燕。长江口泥沙静水絮凝沉速试验研究。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1990,33:67-73.26关许为,陈祖英,杜心慧。长江口絮凝机理的试验研究。水利学报,1996,6:70-74。27时钟。河口粘性泥沙再悬浮和再挟运的声散射观测。第八届全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暨1997海峡两岸港口及海岸开发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67~74.28时钟,周洪强。长江口深水航道北槽口外悬沙浓度垂向分布。上海交通大学学
7、报,1997,32(11):132~138.29时钟,张叔英,Hamilton,L.J.河口近底细颗粒悬沙运动的声散射观测。声学学报,1998,23(3):221-228.30时钟,凌鸿烈。长江口细颗粒悬沙浓度垂向分布。泥沙研究,1999,(2):59-64.31时钟,朱文蔚,周洪强。长江口北槽口外细颗粒悬沙沉降速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9,34(11):待刊。32田向平。珠江口伶仃洋最大浑浊带研究。热带海洋,1986,2:27-35.33孙志林。中国强混合河口最大浑浊带区成因研究。海洋学报,1993,15(3):63-72.34李伯根,谢钦春,夏小
8、明,李炎,Eisma,D.椒江河口最大浑浊带悬沙粒径分布及其对潮动力的影响。泥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