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土地荒漠化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ID:25328811

大小:5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9

土地荒漠化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_第1页
土地荒漠化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_第2页
土地荒漠化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_第3页
土地荒漠化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_第4页
土地荒漠化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土地荒漠化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土地荒漠化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2、第1内容加载中... 摘要通过多年的调查和实践,结合环京津风沙源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防治荒漠化行动的起因、发展、效果及其中的一些争端问题进行了综合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关键词土地荒漠化防治措施气候因素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3%。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荒漠化一直在加速扩展,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后,我国荒漠化地区普遍存在干旱化倾向,随着今后人口压力的增加和人类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加强,如不采取应急措施,荒漠化将以更快的速度扩展。一、荒漠化成因分析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

3、形成荒漠化的过程是缓慢的,人类活动则激发和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1.人为活动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

4、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二、荒漠化危害据联合国资料,目前荒漠化已影响到世界1/5的人口和全球1/3的陆地,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23万亿美元,而且荒漠化正以每年5万~7万km2的速度扩展。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条件恶化,1300多万hm2农田受到荒漠化的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耕地退化率超过了40%,草场退化率已达56%以上。荒漠化造成了环境的恶化。植被退化加剧了沙尘暴的发生,流入河流的泥沙增加。同时,我国荒漠化地区也是目前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三、土地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1.宏观措施①广泛深入地开展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认识水平。关心、爱护环境,自觉地参与改造和建设环境,形成全社会的风尚。②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督,依法保护环境,促进荒漠化防治。③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过速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④发展荒漠化地区的各类科教事业。培养基层的科技技术力量,尽快完善农村科技市场,搞好科技服务,提高荒漠化地区群众的文化技术素质。⑤建立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投资机制和符合现阶段国情的经营机制。⑥建立先进的荒漠化动态监测与预报系统,搞好决策,搞好信息管理与服务。⑦在荒漠化地区开展持久的绿色革命,以加速荒

6、漠化过程逆转,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功能。⑧加强防治荒漠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资金与外援。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要求合理配置农、林、牧、副各业比例,积极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⑩优化农牧区能源结构,大力倡导和鼓励人民群众利用非常规能源,如风能、光能,以减轻对林、草地等资源的破坏。2.技术措施(1)生物措施①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实行一定的保护措施(设置围栏),建立必要的保护组织(护林站),严禁人畜破坏,给植物以繁衍生息的时间,逐步恢复天然植被。封育同时可以加以人工补植补种和管理,加速生态逆转。②飞机播种造林种

7、草固沙飞播具有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尤其对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偏远荒沙、荒山地区恢复植被意义更大。飞播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有:预测气候,选择立地条件,确定适宜的播区,确定适宜的播量,种子处理技术,防治鸟兽病虫害,封禁保护等。③通过植物播种、扦插、植苗造林种草固定流沙直播造林固沙:在草原流沙上播种,保证幼苗达到一定密度(15~20株/m2),一定高度(15~20cm),一定面积(>1000m2),就可以把风蚀变为沙埋的植物群体,使沙丘固定。直播成功的植物种主要是花棒、杨柴两个沙生先锋植物。可撒播,也可条播或穴播。植苗造林固沙:在干旱草原流动沙地采用

8、适当深植和合理密植的方法使沙地固定。如定边长茂滩林场秋天在沙丘上用沟植法密栽油蒿成活形成沙障。插扦造林固沙:陕西、宁夏流沙区用沙柳插扦直接固定沙丘。榆林群众用簇式栽植法,形成疏中有密的格局,既抗风蚀又解决水分不足问题。簇行距0.5m×1.5m,每簇4~5个插条。④建立风沙区防护林体系干旱区绿洲防护体系:一是绿洲外围的封育灌草固沙带,二是骨干防沙林带,三是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及其他有关林种。现实情况要比典型介绍复杂得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