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哲学自身的演进看牟宗三哲学的基本架构与核心概念论文

从中国哲学自身的演进看牟宗三哲学的基本架构与核心概念论文

ID:25299119

大小:57.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19

从中国哲学自身的演进看牟宗三哲学的基本架构与核心概念论文_第1页
从中国哲学自身的演进看牟宗三哲学的基本架构与核心概念论文_第2页
从中国哲学自身的演进看牟宗三哲学的基本架构与核心概念论文_第3页
从中国哲学自身的演进看牟宗三哲学的基本架构与核心概念论文_第4页
从中国哲学自身的演进看牟宗三哲学的基本架构与核心概念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中国哲学自身的演进看牟宗三哲学的基本架构与核心概念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中国哲学自身的演进看牟宗三哲学的基本架构与核心概念论文对当代新儒学的了解,学界尽管仍然存在着道听途说和浅尝辄止的现象,但迄今为止,在较为专业的范围内,对新儒学的研究,无论宏观还是微观上,还是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只是目前的许多研究,似乎还不自觉地受制于一种观察视角或理解模式:挑战——回应.freeleaning)上等同于《大乘起信论》的“一心开二门”。前者可以包容后者,后者只是前者的一种特定型态。“心”不必只是佛教意义上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门”也不必只是佛教意义上的“真如门”与“生灭门”。牟先生“两层存有论”的基本架构,可

2、以说是在儒学基本立场上融合了佛道两家智慧的一种具有高度整合性的“一心开二门”。事实上,儒家式的“一心开二门”在王阳明的“四句教”和王龙溪的“四无论”中,已经有所显露。据本人对王龙溪思想的考察,无论龙溪的先天正心工夫还是作为这种工夫必至理境的四无论,均构成阳明思想的必然展开和晚年宗旨的充分发挥。在阳明处,如果说有善有恶的意念和诚意工夫处在“心生灭门”的层面。则龙溪由心、知、意、物的体用关系,从“无善无恶心之体”合乎逻辑地引出四无之说,显然构成了“心真如门”的层面,(16)当然,阳明四句教和龙溪四无论并未针对道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

3、但其中蕴涵一个儒家式“一心开二门”的义理间架,则是显而易见的。牟先生在讲儒学的“无限心”时主要以阳明的良知明觉为据,并格外欣赏龙溪,(17)在讲儒家无执的存有论时常引龙溪四无之说,绝非偶然。从中,同样可以显示牟宗三哲学与传统哲学尤其宋明理学之间的连续性。二牟宗三哲学基本架构所显示的“一心开二门”,之所以并不等同于佛教的“一心开二门”,前者之所以可以包涵后者,关键在于牟宗三哲学的核心概念“自由无限心”并不等于佛教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前者可以包容后者。而要深入理解“自由无限心”这一概念的涵义,更需要我们从中国哲学自身的演进处着

4、眼。大陆学界以前曾有所谓“新理学”、“新心学”、“新气学”的说法,并在这种说法中将牟宗三哲学定位于“新心学”的范畴,这种说法似乎注意到了现代中国哲学与宋明理学的关联,但事实上,不仅“新理学”和“新气学”的说法并不能反映儒学自身发展的连续性,远离思想史的真相,因而难以成立。并且,将牟宗三哲学划归“新心学”,也基本上只是由对牟先生在其宋明理学的研究著作中判定陆王为孔孟正宗、朱子学为歧出的感觉而来,对牟宗三的“新心学”与宋明理学中心学一系的内在关联,尤其是“心”概念的演变,“新心学”的持论者们并未深入加以考察。从牟宗三哲学与宋明理学

5、之间的连续性来看,尽管牟先生自己对宋明理学的三系划分已自觉不取传统“理学”、“心学”的二分法,(18)也不论牟先生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更欣赏五峰、蕺山“心性分言”、“以心著性”的形态,(19)牟先生自己的哲学型态,倒也不妨可以称为一种新的“心学”型态。因为牟宗三哲学“自由无限心”的核心概念,的确是与儒家的心学传统一脉相承,同时,从孟子到象山到阳明再到牟宗三,儒家“心”的概念在内在涵义的丰富性和融摄力上,也可以说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拓展。(20)牟先生在《圆善论》中亦将“自由无限心”称之为“无限智心”。而无论在《现象与物自身》还是在《圆

6、善论》中,“无限心”的概念似乎都直接是在消解并融摄康德“上帝”这一设准的基础上提出的。尽管牟先生建立的“圆善论”最终不转化了康德dashochsteGute的涵义而有“销福归德”之嫌,(21)但牟先生指出在康德处,上帝的本质不过是“无限心”,而人格神的上帝只是经由实体化、对象化、人格化所成的“情识作用”,却是极具批判力的。因此,牟先生在《现象与物自身》中,通过肯定人有智的直觉,进而将在康德处散列的上帝、自由、灵魂不灭这三个设准收摄凝聚而为一“无限心”,亦是顺理成章的,然而,如果仅仅从应对消化康德哲学的角度来理解牟先生的“无限心

7、”,就无法对其丰富的涵义获得较为完整的把握。牟先生在《现象与物自身》最后一章的“判教与融通”一节,曾明确指出:“不管是佛家的般若心,抑或是道家的道心,抑或是儒家的知体明觉,它们皆是无限心。同一无限心而有不同的说法,这不同的说法不能形成不相容;它们只是同一无限心底不同意义。无限心本有无量丰富的意义,每一意义皆与其它意义相熔融,相渗透,而不能形成其它意义的障碍。……若义义相碍而不相通,那便不是无限心;而相碍的义便是决定概念所决定成的抽象的义,而不是无限心底具体的义。就空如无相的幻化缘起而言,我们就说般若智心或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所谓

8、真常心。而系属于这主体,我们就说空如无相的幻化缘起,而不能说实事实物。这种相对应而成的限定只是教之入路使然,但般若智心或真常心既是无限心,由一特定入路而呈现者,则当其既呈现已,它便不能排拒其他意义,如道家的道心玄智义,或儒家的知体明觉义。如若不然,它便不是无限心。如果般若智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