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269748
大小:65.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1-19
《金克木散文:在中西文化中行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金克木散文:在中西文化中行走 金克木的散文(包括随笔),是当代散文中少有的有着“活泼的文调”、能让读者发笑的文章。在文章里,作者经常扮着各种“鬼脸”,戏谑读者,充分展示了他的诙谐与幽默。他的文章恰恰践履了梁实秋的散文观: 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是像一泓流水那样的活泼流动。要免除堆砌的毛病,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 他文章里这种少有的“活泼的文调”,其重要原因是运用反讽的结果。什么是“反讽”?《辞海》是这样定义的:译自希腊语Eironia,原为希腊古典戏剧中的一种角色类型,即“佯作无知者”。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早在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身上已有娴熟老到的应用,那是出
2、于论辩的需要,乃至是愚弄论辩对手的一种利器。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以后,才大放异彩。故此,在新批评理论中,反讽是指“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即词语在上下文中发生了意义的改变,即言非所指。反讽是叙事文学经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叙述者在叙述的过程中,为读者提供至少两套代码,一套代码是“表面的”“显在的”,在字面上提供了貌似正确的道理,而另一套代码是“内在的”“隐藏的”。通过叙述者在语言上的婉转周旋,利用历史语境的差异或逻辑上的谬误,让读者心领神会“内在的”“隐藏的”代码的“正确”和“表面的”“显在的”那套代码的“错误”,或虽然明白“错误”却依然坚持错误而产生的荒谬感。反讽叙述希望达
3、到的效果,与叙述者字面上的陈述往往是错位的,“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反讽的基本修辞面貌。反讽是现代主义给小说的审美与叙事带来的一种新的元素。在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形式上的反讽的研究比较多见。比如欧·亨利式的结尾,《尤利西斯》利用现代人与古代英雄观之间的反讽对比营造结构等等,而反讽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运用的研究则是凤毛麟角。散文中的反讽与小说不同,它是由散文作者——叙事者本人直接表述出来的。散文从写历史,写社会,写风俗到执意品尝人生的况味,在更宽广、更深邃的意义上表现了人性和人的心灵深层。他的反讽,犹如一面多棱镜,不露声色地照出各色人等的行迹。反讽的方向在本质上是批判性的。反讽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形
4、式构成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浸润了作者的生命体验。由此可见,反讽作为叙事和表现的艺术手段,原是出于把握复杂世界和击垮论辩对手的需要,它是有深刻的时代根源和文学史的传统的。拥有深厚中西学养的金克木,何以在自己的暮年反讽会在他笔下大放光彩,正是源于他对事物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因而其批判的力度就显得格外显著。不过,相对而言显得要“温和”一些,没有“剑拔弩张”的味道。他有时是自嘲,有时是嘲人,都不过分“尖刻”。反讽一方面显示着作者的态度和评价的显在表达,另一方面,在总体语言环境里,作者的意指却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和评价。比如《老来乐》: 六十整岁望七十岁如攀高山。不料七十岁居然过了。又想八十岁是难于上
5、青天,可望不可即了。岂料八十岁又过了。老汉今年八十二矣。这是照传统算法,务虚不务实。现在不是提倡尊重传统吗? 最后一句话,就是典型的反讽:明知尊重传统的意思,不是指年龄的“务虚不务实”,但是作者偏要“牵强”一回。这就是上面说的“坚持错误而产生的荒谬感”。他的反讽,经常是一石二鸟。不谐调是诱发幽默的种子,反讽不同于一般的讽刺,它往往带着谐谑,叠合着苦涩或亮色的喜剧意味。重要的是它的自嘲与自谑,常常把自己“摆”进去,是“蓦然回首”,“我”也在其中的深刻自嘲即强烈的灵魂自审意识之中。比如他的《末班车》有这样一段: 现在我搭上人生的末班车,回想1933年去沙滩北大法文组当末班车的无票乘客,从
6、此和外文打交道,可说是一辈子吃洋文饭。然而说来很惭愧,对于外国文,我纯粹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不用就忘,可以说是一生与外文做游戏。 这段话中“我纯粹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不用就忘,可以说是一生与外文做游戏”是反讽,而且是自嘲。在金克木的散文里,像这类的思路非常多见,比如《告别辞》、《自撰火化铭》等,信手拈来,都有巧妙运用反讽的佳句。金克木的散文不单单是站在权威地位俯视卑劣灵魂并对其进行揶揄、鞭笞,也不是那种站起来的灵魂对着没有站起来的灵魂的调侃。正是“我也在其中”的一种心态。面对人生的乖戾与悖论,作家承受着由己及人以及由人及己的心灵震撼,其用生命咀嚼出的这种人生况味,不能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
7、此老的睿智和傲骨,则格外地令人瞩目。不过金克木的睿智和傲骨,出于他的悲天悯人。他对人对己,对长辈、同辈知己乃至后生小辈,概莫能外。像杨绛、施蛰存、陈白尘等老作家一样,金克木并没有居高临下地裁决生活,而是以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灵去体察人们生活中的各种滋味。他们不再简单地注重人生的社会意义和是非善恶的简单评判,而是倾其心力于人生况味的执著品尝,倾心展示他们人生行进中的特异感受与生命体验。 常人写回忆性的文章,多是怀人记事,但是在金克木笔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