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249368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9
《新时期对高师音乐教育的思考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时期对高师音乐教育的思考论文从重视美育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人们逐渐意识到美育与素质教育在塑造培养人的过程中有其重要意义和作用。它有力地推动着高校音乐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高校(理、工、农、文等)采用不同方从重视美育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人们逐渐意识到美育与素质教育在塑造培养人的过程中有其重要意义和作用。它有力地推动着高校音乐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高校(理、工、农、文等)采用不同方式相继承办艺术教育学科。特别是办学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优越的音乐科系,连年扩大招生规模,促使高校音乐教育迅猛发展。这一变化,显示了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
2、展形势是喜人的。一、形势分析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市场的需求是不均衡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知识与能力以及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具体表现为:(一)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全国高校音乐艺术教育高速发展。就吉林省来讲,上世纪末省内仅有三所高师艺术科系,在校就读生340人左右。跨入二十一世纪,高校音乐科系发展为九所,在校生达1750人左右。相比办学规模是原来的三倍,学生人数是原来的五倍。而基础教育办学规模则做出了相应的缩减调整。据教育部(2003年5月12日)发布的2002年全国教育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中小学校继续减少:2002年共有小学45
3、.69万所,比上年减少3.44万所。2002年中学6.56万所,比上年减少0.1万所。从大中小学校的增减可见,供需关系上已产生很大距离。基础教学音乐教师需求量是有限的,与高师音乐教育的扩招和毕业生的增加形成了供需不成正比的矛盾关系。(二)近几年,沿海经济发达的深圳、上海、广州等地,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工作上有了新的举措。他们为提高基础教育的总体水平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对求职者提高了标准。要求应聘者具有较高的学识与能力,同时还将普通话等级证书、计算机证书和外语过级证书(简称“三证”)作为应聘的先决条件。这个新变化是今后全国招聘工作的发展趋向。而高师音乐教育在“三证”方面的知识传授教育中
4、还比较薄弱。使部分志向于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失去了机遇和选择的权利。(三)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每个家庭为了孩子在将来的社会活动中能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习琴、书、字、画、舞等,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此举极大地刺激了社会业余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再则,经济体制的转轨给社会音乐艺术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兴的音乐产业和音乐服务行业不断涌现,为音乐教育毕业生展现了广阔的创业天地。但学生的择业观念较保守,对社会变革认识不足、抱有偏见,致使他们不能置身于音乐新兴领域里做番事业。另外,由于学生本身的知识和能力所限,适应不了当前文化艺术市场的需求,其主要原
5、因是:1、学生对社会、自我和人生价值认识不足。2、当前高师音乐教育科系的办学思想和教育观念滞后于社会发展。它反映在(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智能技能及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变革不相适应,限制了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就业。3、国家对音乐专业毕业生去边远的基层教育落后的地区工作的政策倾斜度不够。对如何改变当前高师音乐教育状况这一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初浅认识与同仁们共同探讨。二、更新办学理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合格师资力量,对推动教育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计划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所取代,传统的师范教育体系也日渐显得陈旧落后。开放式的师
6、范教育体系实施非定向培养势在必行。这是新时期新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并不是削弱师范教育而是在更好地承办师范教育,是以师范教育为基础,适当扩大培养范围,增加非师范音乐教育的培养规模,开设社会新兴音乐产业和音乐现代服务行业的专业。例如:社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管理、音乐市场营销及传媒等。在突出师范教育原有特色的同时,延伸到社会音乐各个行业,各个层次中去。使师范教育的“产品”与社会相沟通、相连接,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潜在作用服务于社会。三、调整专业方向《教学计划》是高校办学的核心,是培养“产品”种类及规格的蓝图。由于教育观念陈旧,现行《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等方面不同程度上
7、还未脱离计划经济的影响,使学校的“产品”销路不畅。新形势下《教学计划》的制定,应按照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需求,并且尊重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来制定。因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完成学生的发展过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尊重学生根据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个人的理想和今后的目标来灵活选择专业与课程,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教学计划)的编制应具备鲜明的前瞻性、实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采用多目标、多规格和多渠道分流的模式,充分体现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