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223337
大小:47.1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7
《浅谈高中美术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高中美术教学 近代,中国美的教育提倡者蔡元培先生提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我们目前在高中段实行的《美术鉴赏》教学就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不单纯是高考的部分内容。美术鉴赏的教学内容很多,但“美学观念是以具体者济之”,想来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心得。结合近几年的工笔国画教学实践,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提高自身修养重于提高绘画技巧 中国画是一门全方面的高品
2、位的艺术,仅有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傅雷在《家书》中这样对儿子说:“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因此,在学习初期,就要求学生平日加强修养,博览群书,浸淫中国的其他艺术,如古典文学、音乐等。傅雷曾经给儿子讲过这么一个故事,着名指挥家弗里茨·布希又一次问约翰·普理查德,“你上次看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有多久了?”普理查德很惊异地反问:“为什么问我?”布希答道:“因为看了伟大作品,可以使
3、你指挥时得到进步------而不致眼光短浅。”东方艺术向来有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相通之说,一切艺术,到了最高层次,都是相通的。教育学生不仅仅为了提高技巧而画,而是为了提高整个的全面的涵养。应该看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仅仅是一个入门的过程,是学会学习方法的过程。孟德斯鸠告诫我们:“树人如树木,若非善加栽培,必难欣欣向荣。”我觉得这句名言实在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深思。如何使学生在走出校门离开老师后仍然能够不断进步,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教师就要教育他们在学生时代注意提高自身修养。古人常说:取法乎上
4、,得乎其下;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教师对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有一个较高起点,不仅是学识,尤其是品德。中国画艺术向有“人品”、“书品”、“画品”之说,人品高画品才会高。寓德育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每一位教师必须熟谙的教学原则。 二、学习传统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韩美林在《装饰助我》中强调:艺术家的生活,基本上都是“三部曲”,打基础,搞创作,建风格。首要的就是基本功。他告诫学生们,千万不能丢弃基本功。初学者对国画的基础课程----线描,往往容易心急手快,不知“慢即是快”的道理,殊不知根基不打好,如高楼
5、筑于沙砾之上,后果不堪设想。中国画艺术实质上是线的艺术,把握住了线,就把握住了传统的灵魂。但就学生目前的认识水平来看往往把“线”这种富于独特表现力与形式美的表现手段退化为单纯的技术性操作,使“线”只具备画“形”的意义,“线”的审美价值与形式意味丧失殆尽。所以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线条观很重要。西风东渐以来,传统国画受到的冲击很大,一不小心把好东西也冲掉了一些,现在想捡回来还真不容易。目前绘画界的一些“现代派”,线的功力很差,或是不讲究用线,而用颜色覆盖住,或是采用各种特殊技法,掩盖其缺陷,自以为有特色有
6、风格,实则是跌倒了没爬起来,索性打个滚儿的把戏。工笔画是中国绘画的原生态,这种以线勾勒、用色渲染的基本形式乃是中国一切绘画的基本描绘方法。从两千年前的帛画到六朝时期的绘画,可以看到“勾线、渲染”这一形式由定型到发展成熟的轨迹。这一形式到唐五代更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直到今日,我们仍能穿越时空,时时感受到那个时代绘画的辉煌。 三、天人合一是画者永恒的追求 “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谈了两千多年。季羡林先生对此有自己的看法:我不把“天”理解为“天命”,也不把“人”理解为“人生”;我认
7、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我们人类,天人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画者而言,写生就是沿着“天人合一”的道路在走。中国画一贯坚持“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原则,要求学生坚持写生,生活才是艺术的第一源泉。好多同学经常抱怨自己创造能力差,正是忽略了写生。庄子云:“栩栩然之蝶,蝶之为蚁,继而化蛹,终而成蛾飞去。”凡学习三时期。宾虹翁对此强调说:“学画者师今人不若师古人,师古人不若师造化;师今人者,食叶之时代,师古人者,化蛹之时代,师造化者,由三眠三起成蛾飞去之时代也。”师今人师古人都是重要的,
8、但更要师造化,即向大自然直接写生。现在的学生们往往借助相机等现代技术来搜集素材,虽然有其必要性,带来一定方便,但也造成学生依赖心理强,写生能力差的弊病。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多临摹优秀古人作品,更要加强写生练习,并作定期讲评展览,激发学生兴趣和上进心。经过长期训练,使学生养成写生的好习惯,做到手不离笔。另外,在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和写生训练的同时,教师不应该以教条主义的方法去框定学生,应懂得维护学生个性,懂得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找“食”,正像万物各有特点,学生也有各自不同的个性与素质。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