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ID:25200085

大小:4.29 MB

页数:29页

时间:2018-11-17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_第1页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_第2页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_第3页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_第4页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123善于运用地图,能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学习目标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概念。看右图,回答下列问题海拔与相对高度11.什么是海拔?2.什么是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地球表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叫绝对高度高度/米0-2000200040006000A相对高度海拔C请写出图2.20中三个数字各表示的意义甲海拔为1500米乙海拔为500米甲乙相对高度为1000米等高线的由来1234等高线的由来备注:等高距相同56等高线地形图判读2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

2、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200200200300300300300300300200200什么叫等高线?你懂得利用等高线来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吗?用马铃薯作登高线图A处珠珠和东东分别从山的A、B两面斜坡向山顶攀登(如图2.22),你认为哪条路线较为轻松,为什么?A缓坡B陡坡等高线密集等高线稀疏如何根据等高线形态判读地表形态?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不同的形态,可以判读出地表形态的起伏状况。一般来说,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陡。概括为四个字:稀、缓、密、陡谐音记法:喜欢蜜豆读图2.23,请你说出图中山体不同部位相应的等高线有什么特点。等高线闭

3、合,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弯曲,凸高(由低处向高处凸出)为低(由山麓向山顶凸出)等高线弯曲,凸低(由高处向低处凸出)。为高(由山顶向山麓凸出)。分别说出下面两幅图中虚线所示处的特征?山脊山脊山脊山脊山脊山谷山谷山谷山谷两个山顶之间的过渡部分等高线在陡崖处重合陡崖鞍部课堂小结海拔与相对高度1等高线地形图判读2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概念等高线概念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下列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确的是()A.中间高,四周低是盆地B.等高线越稠密,坡度越缓C.等高线由山麓向山顶凸出,是山谷D.等高线越稀疏,坡度约陡2.下列描述表示相对高度的是()A.小明身高1.72mB.死海-4

4、00米C.吐鲁番盆地-155米D.珠穆朗玛峰8844.43米C课堂反馈A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3~5题。3.图中山顶的海拔高度可能是()A.440米B.400米C.531米D.395米4.图中C表示的地形是()A.山谷B.鞍部C.山顶D.山脊5.图中A表示的地形是()A.鞍部B.山谷C.山脊D.山顶CBCA活动:结合学校的旅游活动,开展定向越野赛,并在比赛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地图知识,选择路径,确定方位和到达目的地。你能判别出下列图片属哪一种地形类型吗?为什么?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对比相同点不同点平原高原地面起伏小平原海拔较低(200米以下)高原海拔较高,边缘较陡峻一般在

5、500米以上五种基本的地形类型3对比相同点不同点山地丘陵地表崎岖不平丘陵较低,海拔大致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颜色就可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4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1.对照图2.25和图2.26,找出图上各种颜色所表示的地形类型或其他地理事物(1)平原一般用_____色表示,海拔越低的平原,颜色越深。(2)丘陵、高原、山地一般用_____色表示,海拔越高,颜色越深(3)海洋、湖泊一般用_____色表示,水越深,颜色越深。(4)积雪、冰川

6、一般用_____色表示。白黄蓝绿2.请你在图2.26上找出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课堂小结海拔与相对高度1等高线地形图判读2五种基本地貌形态3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概念等高线概念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4分层设色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思维导图地形图的判读海拔与相对高度五种基本的地形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海拔相对高度什么叫等高线123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判读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4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1.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地形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调查活动。(2)根据考察

7、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并在班上宣读。拓展延伸(1)想一想你的学习所处的地区以哪种地形为主?人们在这样的地形区主要从事哪种生产活动?这样的地形区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