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代宗教与中国现代美学的身份认同论文

以美育代宗教与中国现代美学的身份认同论文

ID:25187448

大小:5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8

以美育代宗教与中国现代美学的身份认同论文_第1页
以美育代宗教与中国现代美学的身份认同论文_第2页
以美育代宗教与中国现代美学的身份认同论文_第3页
以美育代宗教与中国现代美学的身份认同论文_第4页
以美育代宗教与中国现代美学的身份认同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以美育代宗教与中国现代美学的身份认同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美育代宗教与中国现代美学的身份认同论文..毕业晚清以降,中国的文化和学术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美学观念及学科的建立是中国文化和学术现代性的标志之一。可以说,蔡元培所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是中国现代美学第一观念,它确立了中国现代美学的价值内涵和实践方式。后来,陈独秀提出了以科学代宗教,林风眠提出了以艺术代宗教,沈从文和朱光潜也主张以文学代宗教。李泽厚在《己卯五说》里也提出了“以审美代宗教”。显然..毕业,它们都是对“以美育代宗教”的接着言说。也有学者认为,“以美育代宗教”是“中国美学的百年迷途”,是一个美学的假问题。“20世纪中国美学成

2、也在兹,败也在兹”,新世纪中国美学应该重新开始自己的发展路径。由此看来,以美育代宗教是一个值得重新反思的命题。一、美学何为:情感慰藉与思想启蒙民国初年,孔教复兴,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潮流。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临时约法》,以宪法形式肯定了公民信教的自由。也是在这一年,康有为就发起成立中国孔教会,各地广设分会,提出要“尊崇孔圣”,“请定孔教为国教”。上海还成立了“灵学会”,出版有《灵学丛志》,宣称“鬼神之说不张,国家之命遂促”。企图通过国会立孔教为国教,1916年,国会投票否决了立孔教为国教的提案。早在1906年,王国维就首倡

3、美育,并提出用美育取代宗教的缺位,所谓“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1915年,蔡元培对此做出回应,提出“以文学美术之涵养,代旧教之祈祷”。两年后,他在北京神州学会上发表演说,明确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认为它是“于我国有研究之价值”的问题,宗教“在彼欧西各国,已为过去问题”,宗教内容也“以科学的研究解决之”,但国人却将它作为“新知”,“以基督教劝导国人”,还“以孔子为我国之基督”,“组织孔教,奔走呼号”。由此可见,以美育代宗教的提出有着明确的现实背景,目的是为了反对宗教,推动现代思想文化的启蒙。有关宗教问题还引发了一场大讨论。1920年,“少

4、年中国学会”明确限制宗教信仰者人。也有为宗教辩护的,李石岑、周作人等则将宗教审美化和情感化,认为宗教可以满足人的情感生活,与审美情趣相一致,由此说明宗教有其合理的价值。也有主张宗教功能替代说的,陈独秀就提出过“以科学代宗教”,用科学代替宗教的社会功能。后来,他又有所反思和改变,认为新文化内容,除了新科学、新道德、新文学之外,还应有“新宗教”,“宗教在旧文化中占很大的部分,在新文化中也自然不能没有他”。他还明确提出基督教之于中国文化的建设性意义,“把耶稣崇高的、伟大的人格和热烈的、深厚的情感,培养在我们的血里”。对耶稣人格和情感力量的推崇,显

5、然也合乎现代性的感性原则。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彻底反叛之后,现代文化出现了情感空虚和伦理资源的缺位,用什么来做它的价值补偿或功能替代?科学、文学、宗教、美学等都是新文化运动者们思考的对象。蔡元培所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学说,就是希望以美育去代替宗教的情感功能,强调感性启蒙与道德人格建立的统一,既注重个体人格的培育,也不忽略民族精神的弘扬,由此整合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的矛盾。自1917年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专题演讲之后,演说词先后刊载于《新青年》第3卷第6号和《学艺》杂志第1卷第2号。“以美育代宗教”命题便在当时的教育界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6、。蔡元培也不断加以补充和发挥,发表演讲和撰稿,直到30年代还在解释自己的想法和意图。1938年,他说:“余在二十年前,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一种主张,本欲专著一书,证成此议,所预拟的条目有五:(一)推寻宗教所自出的神话;(二)论宗教全盛时期,包办智育、德育与美育;(三)论哲学,科学发展以后,宗教对于智育、德育两方面逐渐减缩以至于全无势力,而其所把持,所利用的,惟有美育;(四)论附宗教的美育,渐受哲学、科学的影响而演进为独立的美育;(五)论独立的美育,宜取宗教而代之。此五条目,时往来了余心,而人事牵制,历二十年之久而尚未成书,真实憾事。”显然

7、,蔡元培是从宗教历史角度思考它的价值,把宗教看成历史的产物,人类既皈依宗教,又逐渐宗教中走出来,宗教也被其他思想观念所代替。这也是蔡元培提出以美育取代宗教的依据。在他看来,“宗教只是人类进程中间一时的产物,并没有永存的本性”,“将来的人类,当然没有拘牵仪式、倚赖鬼神的宗教。替代它的,当为哲学上各种主义的信仰”,何况“中国自来在历史上便与宗教没有甚么深切的关系,也未尝感非有宗教不可的必要。将来的中国,当然是向新的和完美的方面进行,各人有一种哲学主义的信仰”,“没有宗教存在的余地”,“宗教上的信仰”,也必然“为哲学主义所替代”。另一方面,“宗教

8、本旧时代教育”,“宗教中兼含有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的原素”,但“从科学发达以后”,智育、德育、体育都与宗教无关,“宗教上锁被认为尚有价值的,止有美育的原素了”,但美育也与宗教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