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论文

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论文

ID:25181187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8

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论文_第1页
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论文_第2页
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论文_第3页
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论文_第4页
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论文.freel的圆形贴膏,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所致咳嗽90例,总有效率为93.3%。林氏等8用聚乙烯醇凝胶为载体制成中药咳泰贴膏,动物实验表明,咳泰贴膏外贴有明显的止咳祛痰作用,具量效关系;而临床研究表明,双侧肺腧穴位贴敷咳泰贴膏后,止咳祛痰有效率为91.6%,急性支气管炎(风寒袭肺型)有效率为96.0%,其中75%的患者在30~120min起效,提示穴位刺激有一定的药物效应放大作用。谢氏等9将当归中主要挥发油成分正丁烯内酯制成聚乙烯醇凝胶贴片,药效学研究表明可使豚鼠哮喘潜伏期、跌倒休克期显著延长,具有一定

2、的平喘功能。2作用机理穴位是人体经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有反映病痛及通过刺激达到调整脏腑功能、防病治病的作用。穴位作为给药窗口,吸收药物,传递信息,产生治疗作用,这与其特殊的物质形态基础和理化特性有关10。研究发现,穴位具有较周围皮肤阻抗为低的特性11,其原因在于穴位皮肤角质层较薄12。赵氏等13研究表明,药物经皮吸收存在两种通道,即经角质层进入真皮层再进入血液循环吸收的主要过程和直接经汗腺、毛囊入血液循环的附带通道。药代动力学解析结果证实了穴位经皮吸收具有双通道、双过程复合的特征,且穴位可能存在特殊的加速吸收通道。3促进穴位给药吸

3、收方法的研究穴位给药吸收的主要屏障是表皮,可通过改变皮肤的条件或结构,或改变药物的性质来促进吸收。3.1穴位发泡法该法是将具有引赤发泡的药物贴于穴位皮肤上,起到一种微面积的化学性、烧伤性刺激作用,由于表层屏障受到破坏,加快了药物的渗透,从而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药理效应14。白芥子、斑蝥、甘遂等均是此种易引起发泡的药物15-16。3.2贴敷部位加温法该法是采用热敷、光线照射等引起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汗液积存、湿度增加,皮肤角质层膨胀转化形成多孔状态,易于药物渗透。康氏17采用贴敷加温灸治疗哮喘及腹痛,取得了满意

4、的疗效。3.3离子导入法借助一装置通过电流增加透皮吸收率,包括离子导入、电渗作用、离子流体力学作用、电穿孔和电渗入给药模式18。3.4加用渗透促进剂渗透促进剂可能改变了皮肤的生理结构,使表皮角质层疏松,从而使药物易于穿透扩散。黄氏等19应用氮酮加速其贴膏中药物的吸收。氮酮作为一种新型渗透促进剂,其渗透作用良好,且不良反应较小,目前其应用日趋广泛。4穴位贴敷在临床的应用4.1哮喘穴位贴敷疗法应用最普遍的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白氏等20临床观察了90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治疗组48例,在缓解期于双侧心俞、肺俞、膈俞上贴敷由白芥子

5、、细辛、桂枝、延胡索各等份的中药定喘膏;对照组42例,缓解期不给予任何治疗和处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哮喘病情分级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凌氏等21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麻黄、附子、细辛按比例用生姜汁调和成药饼,贴敷于肺俞、肾俞、脾俞、风门、百劳和定喘穴,每次贴敷3个穴位,每年三伏天的初伏、中伏、三伏治疗,连续3年,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83例,总有效率第1年为78.0%,第2年为84.0%,第3年为91.0%,表明连续治疗较长时间则疗效更佳。4.2痛症范氏等22对心绞痛患者采用神阙、至阳、虚里穴位贴敷进行

6、对比观察,结果在改善症状、心电图及减少用药量等方面,神阙组均明显优于其他组。蔡氏等23采用穴位贴敷关元治疗原发性痛经104例,并与针灸治疗96例对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20%,对照组为78.13%,穴位贴敷疗法疗效优于针灸治疗(P0.05)。李氏等24采用穴位贴敷治疗痛痹,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4.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4.3儿科病症单氏等25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1124例,结果治疗后的哮喘患儿其发作次数减少。吉氏等26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结果表明,中药穴位敷贴与中药内

7、服对治疗小儿厌食症有一定的协同作用。4.4乳腺增生本病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采用穴位贴敷法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疗效。牛氏等27将三棱、莪术、制胆南星、冰片制成薄片,观察穴位贴敷法与口服中药乳癖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差异。经过3个疗程治疗,穴贴组总有效率为97.0%,药物组总有效率为83.3%,穴贴组疗效优于药物组(P0.05)。4.5变应性鼻炎吴氏等28用白芥子、细辛等8味药制成药饼,贴敷于大椎、风门(双)治疗变应性鼻炎239例,总有效率达83.9%。穴位贴敷治疗后IgM、IgA、IgG均较治疗前增高,IgE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

8、计学意义(P0.05)。说明穴位贴敷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且具有方法简便、疗程短、疗效好的特点。4.6其他殷氏等29对单独穴位贴敷与传统针刺治疗高血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治疗前后2组血压、血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针刺和穴位贴敷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