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中风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ID:25178781

大小:178.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1-15

中风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_第1页
中风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_第2页
中风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_第3页
中风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_第4页
中风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风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风病的诊断与治疗一、中风病的概念1、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或中风,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2、中风病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3、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4、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二、中风病病因的“内风”与“外风”之争论。1、唐宋以前,是以“内虚邪中”立论,如《内径》“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

2、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治法提倡驱散风邪,补益正气。2、唐宋以后,是以“内风”立论,如王履在《中风辩》中指出“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3、近代及现代中医学家多以提倡“内风”立论,那么内风是如何的产生的,主要概括为:肝阳化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而亢逆,或暴怒伤肝,肝气亢逆,或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阴不制阳,肝气升动无制,亢而化风。热极生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阳热亢盛,则化而为风。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津耗伤,无以儒养筋脉,则变生内风。

3、血虚生风—多以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导致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则虚风内动。血燥生风—久病耗血,经脉气血失于和调,于是血燥而变生内风。三、中风病的诊断1、以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2、多急性起病。3、病发多有诱因,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4、好发年龄在40岁以上。5、脑脊液、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四、鉴别诊断1、与“口僻”相鉴别,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多由正气不足,风邪入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任何年龄均可患病。而中风病口舌

4、歪斜者多伴肢体偏瘫或偏身麻木。2、与“癫痫”相鉴别,都有突然昏仆,而癫痫为发作性疾病,昏迷时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或作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且肢体活动多正常,发病以青年居多。3、与“厥病”相鉴别,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病发亦可伴神昏,但是多出现在抽搐之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状。五、辩证思路1、辩病位深浅,根据《金匮要略》提出的中络、中经、中脏、中腑的概念。中经络者病位浅、病情轻、不伴意识障碍;中脏腑者位深、病情重、伴意识障碍;中经络与中脏腑互相转化。2、辩病势顺逆,临床应注意观察中风病人神志及瞳孔的变化,根

5、据“神”的变化以判断病势的顺逆。如起病时神情,而逐渐神识昏蒙,则病势为逆;如发病即神昏,治疗后逐渐神识转清,则病势为顺;3、辩闭证、脱证,为邪气内闭清窍,属实证。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禁不开、肢体强痉。阳闭者伴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数;阴闭者伴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或缓;脱症者为五脏阳气外脱,属危重。症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4、辩证使用中成药,如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丹参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参麦)注射液清开灵注

6、射液由水牛角、黄芩、金银花、栀子、板蓝根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醒脑开窍等功效。针对中风病急性期风、火、痰、瘀的病机特点,选用疗效好。醒脑静注射液由麝香、郁金、栀子、冰片等药组成。具有开窍醒脑、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本要醒脑开窍作用较强,尤其适用于中风病中脏腑患者。六、中风病的分型与治疗。1、风痰阻络证——代表方化痰通络汤加减。半夏茯苓白术胆南星天竺黄天麻香附丹参大黄此方大黄用量宜轻,以涤除痰热积滞为目的,不宜过量。瘀重者,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加桃仁、红花、赤芍;舌苔黄腻者加黄芩、山栀子、;头晕、头痛者加菊花、夏枯草。

7、2、肝阳暴亢证——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黄芩山栀子夏枯草此方头晕、头痛者加菊花,心烦易怒加丹皮、赤芍,便秘者加大黄;若出现神志恍惚者可配合安宫牛黄丸;若出现呕血者,可加用凉血降逆之品以引血下行。3、痰热腑实证——代表方星蒌承气汤加减。生大黄芒硝瓜蒌胆南星此方一抓住舌苔黄腻、脉弦滑、便秘三大主症,热象明显者加黄芩、山栀;年老体弱津亏者加生地、麦冬、玄参。大黄、芒硝的用量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而定,一般以10-15g为宜,以大便通泻为度,不宜过量,防止耗伤正气。4、气虚血瘀证——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

8、赤芍此方一般用于中风病恢复期。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太子参,心悸、喘息者加桂枝、炙甘草;肢体麻木者加木瓜、伸筋藤;下肢无力加续断、寄生、杜仲、牛膝;小便失禁加桑螵蛸、益智仁。急性期若见气虚血瘀证,多主张黄芪不宜重用,以免助热生火,加重病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