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142931
大小:48.6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7
《绿化苗木及科学培育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绿化苗木的科学培育技术第一花木网资讯: 1选地 在选择苗圃地时,应着重从以下三点来考虑:①水源方便,交通便利;②选择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③地形要开阔、平坦、避风、向阳。 2整地 2.1深耕细作 翻耕土地一般与施基肥结合进行。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有机杂肥37.5t/hm2,过磷酸钙750kg/hm2或骨粉555kg/hm2,拌匀后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然后翻耕25~30cm,将肥料翻入土壤下层,同时要捡除砖石、瓦块和杂草乱根,最后耙平。 2.2整地作畦 平整土地
2、后及时做畦。在两畦间做高出地平20cm、宽20cm的畦埂,畦宽1.5m,长度不限。较低洼的地段,应做高畦,畦面高出地面25cm,两畦间留下50cm距离,以备雨季排放积水。 3移植和定植 露地花卉,除去不宜移植而进行直播的花卉外,大都是先在苗床育苗,经分苗和移植后,最后定植于花圃中。 3.1起苗 起苗应在土壤湿润状态下进行,以使湿润的土壤附在根系上,同时避免掘苗时根系受伤。裸根移植的苗,用铁铲将苗带土掘起,然后将根系附着的土块轻轻抖落,随即进行栽植;带土球移植的苗,先用铲子将苗四
3、周铲开,然后从侧下方将苗掘出,修圆土球。 3.2栽植、移植 栽植方法有沟植法和穴植法2种。沟植法是依一定的行距开沟栽植;穴植法是依一定的株行距挖穴栽植。 移植的方法很多,可分为裸根移植和带土球移植。裸根移植通常用于小苗及一些容易成活的大苗;带土球移植多用于大苗;少数根系少较难移植的种类,一般采用直播法。宿根花卉分株后的栽培,其性质与裸根栽植相同。带土球的苗木栽植时,填土于土球四周用木棍将土捣紧,但不能捣碎土球。栽植完毕后,用铲子将树根周围的土铲平,以便栽植畦内灌溉通畅。 4灌溉
4、 灌溉用水以软水为好,避免使用硬水,最好用河水,其次是池塘水,不含碱质的井水(一般在10~15m深的地下水)在生产中经常使用。 花木产区主要使用畦灌的方式,用电力或机械吸取井水,经水沟或皮管引入畦面。这样方便及时、灌水充足,缺点是灌水后,易使土面板结,整地不平或镇压不匀时,常使水量分布不均,但可以通过中耕除草解决。条件好的,可以采用喷灌、滴灌。灌水量及灌水次数,常依季节、土质及花卉种类不同而异:①播种的幼苗,因苗株过小,宜用细孔喷壶喷水,以苗床湿润为度。②幼苗移植后的灌溉尤为重要,通常在移植后
5、连续灌水3次,称为“灌三水”:第一次移植后随即灌水,称为“定根水”;第二天早上灌1次足水,称为“回水”;隔来源:花木网4~5d浇水,称为“松根水”,这次水浇后即可松土,转入正常管理。 夏季及春季干旱时期,应有较多次的灌水,砂性土壤需水次数也较多。 5施肥 5.1肥料的种类及施用量 花卉栽培常用的肥料种类及施用量依土质、土壤肥分、前茬作物情况、气候、雨量以及花卉种类的不同而异,一般情况可参照表1进行施肥。 花卉的施肥不宜单独施用只含某一种肥分的单纯肥料,一般施用氮、磷、钾3
6、种营养成分皆有的复混肥料,只是在确知特别缺少某一肥分时,方可施用单纯肥料。 5.2施肥方法 (1)基肥。家杂肥、饼肥等有机肥,在播种或移植前结合耕地进行施肥。一般可施11.25~15.0t/hm2的有机肥,无机肥施用量见表2。 (2)追肥。在花卉栽培中,为补充基肥的不足,满足花卉苗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营养成分的需求常进行追肥,一般每年追肥3~4次。第一次在春季开始生长后;第二次在开花前;第三次在花后。秋季叶枯后,应在株旁补以有机肥,进行第四次追肥(常绿植物以每次新梢生长为其界限)
7、,追肥用量见表3。 追肥的施用方法依肥料种类及植株生长情况而定,植株较大距离较远,施用粪干或豆饼时,可采用沟施或穴施。施用人粪尿或化学肥料时,常随水冲施,化学肥料亦可按株点施,或按行条施,施后灌水。 6中耕除草 中耕能疏松表土,减少水分蒸发,促使土壤的空气流通以及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从而促进土壤中养分的分解,为花卉根系的生长和养分吸收创造良好条件。结合中耕拔出杂草,以免与花卉争夺养分,影响花卉正常生长。 6.1中耕时间 幼苗期及移植后不久,大部分土面暴露于空气中,
8、除了土面极易干燥外,还容易生杂草,这时要及时中耕。 6.2中耕深度 依花卉根系的深浅及生长时期而定。根系分布较浅的花苗应浅耕;反之,可深耕。幼苗期中耕宜浅,以后随苗株生长逐渐加深。中耕时株行中间处应深,近植株处应浅,中耕深度一般为5~8cm。 6.3除草要点 除草要点是“除早、除小、除了”。“除早”是杂草发生之初,工作量小;“除小”是杂草根系较浅,入土不深,易于去除;“除了”是杂草开花结实前必须除清。 6.4除草剂的运用 目前常用的是莠去津、乙草胺、盖草能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