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社会性别意识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

[心理学]社会性别意识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

ID:25132556

大小:54.1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8

[心理学]社会性别意识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_第1页
[心理学]社会性别意识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_第2页
[心理学]社会性别意识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_第3页
[心理学]社会性别意识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_第4页
[心理学]社会性别意识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心理学]社会性别意识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社会性别意识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1.问题的提出“社会性别”(Gender)是在西方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中出现的一个分析范畴。女权主义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发展了“社会性别”的概念,提出社会性别是人类组织活动的一种制度,同其他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一样,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社会性别制度,即各种的社会体制习俗把人组织到规范好的“男人”“女人”的活动中去,社会性别的规范无处不在,其内涵也不断在变化。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社会性别化的过程。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社会性别制度,同一文化中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性别的具体规范也

2、会发生变化。如中国的汉族文化中社会性别制度就是男尊女卑,虽然除了性别还有辈份年龄等等因素在交叉起作用,因此在同等社会阶层中女性并非总是处于卑者的位置上。但是在文化层面,社会性别的等级含义会不断被调动起来,从而不断巩固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观念。而这种无处不在的社会性别文化观念、语言、符号又时时在有力地参与对人的主体身份的塑造,构成人们对下述问题的基本认识和认同:自己要做什么样的男人或女人?作为一个男人或女人应该是怎样的?对不符合主流社会性别规范的人持何种态度?虽然也有一些文化中性别间的等级差异很小。如M·米德

3、(MargaretMead,1935)对新几内亚三个现代原始部落性别角色的标准和行为的研究,在讨论性别差异问题时常被做为重要材料加以引用。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85.相对而言,人们对社会性别文化对自己的规范和塑造一般没有理性和意识层面的认识,但任何人都被某种或几种社会性别话语所构造,人的主体是社会性别化的,并可能具有不同社会性别话语所造就的矛盾性和多面性。比如,“男人是刚强的,有主见的,善战的;女人是软弱的,无主见的,任人摆布的。”“无论做什么事,男人总比女人做得好。要说粗

4、活儿,女人没那力气;要说细活儿,比如修钟表,也是男人做得出色,就是绣花,也是男人更有创意。”“古今中外,发明创造不都是男人的事情嘛?”“女人只能做点不起眼的家务活儿,要成为大厨,还是男的做得好。”“女人是头发长,见识短。”……许多人能够认同这些说法。可以说,这些说法甚至已经根深蒂固在人们头脑的意识或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对待日常工作的态度和方式。5社会中的男人和女人,都用社会所认同的男人和女人的标准塑造着自己。笔者从事心理咨询热线多年,在接触到的咨询个案中,有部分心理问题是由于社会性别意识对女性的多重标准产

5、生心理矛盾冲突而导致的。在此提出来供同仁们探讨,如何降低社会性别意识对个体生活的负面影响以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2.社会性别意识对家庭中女性的多重标准造成心理挫伤首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女性的从属地位在现代家庭中仍有残余。“女人要迁就丈夫”的观念仍具有很强大的影响力。现代生活中,一方面男性希望妻子有工作,能挣钱,同时又希望妻子小鸟依人,任凭丈夫的摆布。许多女性除了工作,还要照顾孩子,“天经地义”地“承包”所有的家务劳动,这无形中增加了女性的工作量。现代生活中的女性在这双重标准中其心理压力和劳动强度都明显比

6、传统家庭增加。其次,在贞操观方面,社会文化传递给女性的信息也是矛盾的。许多所谓“成功”的男性在变相地实行“多妻制”的同时,却对女性的贞操念念不忘。“女人要给新丈夫一个完整的身体”,为了帮助许多女性实现这个自欺欺人的梦想,处女膜修复手术应运而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女性被置于两难境地:不做修复手术,觉得对不起对方;若做了修复手术,又感觉自己会因为欺骗了对方而内疚一辈子。这两种境地都会影响女性的心理健康甚至影响家庭的正常生活。其三,社会对两性的忠诚标准不同。女性要忠诚于丈夫,而男性寻花问柳则是“理所当然”的特点

7、而不是缺点。对于男性的这一“特点”,做妻子的要能睁只眼闭只眼,只要能保证有一个完整的家就算了。在这样的处境下,女性压抑了内心的不平,委曲求全,还要恪守“妇道”,其心理压力也容易超负荷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3.社会性别意识的文化基础当一个婴儿出生的时候,人们首先要问是男孩还是女孩。于是根据是男孩或女孩来给婴儿起名字,选择不同的礼物送给婴儿。是男孩,人们会买一些武器类的玩具给他,会选择蓝色的小衣服送给他;如果是女孩,会给她买洋娃娃,送粉红色的小衣服给她。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受到了不同的对待,人们相对容易地从婴儿留的

8、头发的长短,穿着的衣服判断他的性别。正如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说的:“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女人,而是逐步变成一个女人的……正是社会化的整个过程产生了这种东西……我们称之为女性气质”(1952,267)。个人生来是有生理性别分化的,但并没有社会性别分化,他们必须学习具有男子气或具备女人味。5儿童学习走路、说话,并模仿他们所处的社会群体认为男孩和女孩应该有的模样。在儿童早期,人类通过与父母的互动发展具有社会性别差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