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ID:25123697

大小:59.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18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_第1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_第2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_第3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_第4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此教案转自“中学语文教学网”:《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及行文线索,把握情景交融式散文的框架特点,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和创作能力,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2、欣赏散文的优美,体悟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写作线索和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2、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通感”的修辞特点与作用。三、教学过程:课时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1、导入课文。一开始便提问,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

2、和了解的有关朱自清的一些情况,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概述作者朱自清的相关情况。由此扩展到《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展现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由此,将学生引入到本篇课文之中。板书课题及荷塘月色——朱自清2、读课文,初步感知。任意抽选学生来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自己跟随默读。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3、作品的结构分析。读完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并对每部分加以概括。(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课文的能力)总结学生的分析,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参考分析: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

3、“观荷缘起”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2)、文章是怎样的一个结构,是如何将三个部分连接起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文章的行文线索)《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其行文线索很有特色,有两条如同经纬线交织在一起的线索,一是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又回来的空间顺序来惊醒景物的描绘;二是以作者的心情变化作为线索。从文章总体来看,写景是位抒情服务的,因此其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板书:两条线索一、空间:出门——小路——荷塘——门口二、心情:不静——求静——得静——出静4、细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再默读一篇,然后讨论问题)1)、文章的文

4、眼是哪一句?“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进一步分析起笔这样写的目的,分析作者为什么会不宁静)2)、文章中哪些语句直接表现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揣摩作者通过语言所表达出来的复杂感情,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分析的能力比如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3)、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根据前面对作者感情的把握,让学生对文章中作者的心情变化进行总结。作者的心情在文中是变化的。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获得了一种暂时的愉悦。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摆脱烦恼。作者的心情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现实

5、的烦恼。教师补充小结: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但朱自清是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虽然他没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们在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作者的苦闷、彷徨和寂寞心境。4、作业:熟读课文,背诵4~6段。5、总结:本课时的重点就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揣摩,文中作者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要鼓励引导学生深入到作品之中,尝试从语言中发掘作者的思绪,锻炼赏析能力。第二课时1、赏析语段,品味语言。(任意抽出学生分段朗读4~6段,鼓励当场背诵)在

6、掌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来赏析精彩的语段(4~6段)。让学生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的幽美,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体悟文章的语言特色。(这一阶段多采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多说,拓宽思路。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字叠句的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等方面赏析文章。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有已发现而仍用心不细的,可从不同角度发问。既是揣摩语言,提问就必须紧紧扣住语言,切忌架空。从而促使学生认识到,读文学作品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识读上,要利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参与评论,一点一点地培养鉴赏能力)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是在写荷花的香味,怎

7、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解释“通感”的修辞手法以及作用,然后鼓励学生尝试举例)(拓展到本段所使用的其他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板书:一种特殊的比喻。本体——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