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电子政务的认识误区研究》——我国电子政务改革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电子政务的认识误区研究》——我国电子政务改革分析----电子政务论文-->《电子政务的认识误区研究》——我国电子政务改革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观念层面的问题、体制层面的问题、公务员素质问题和政策层面的问题。对此,我们的解决思路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走出认识误区;加大行政改革,创新政府管理;尽快制定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相关标准;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关键词〕电子政务问题对策一、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1.观念层面的问题目前,在对电子政
2、务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认为电子政务是一个技术问题,从而在硬件设施上投入大量资金,却不重视软件的开发,也不重视业务流程的重组,而是用计算机系统模拟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结果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工具,或者成为一种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认为把政府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一些应该公开的信息没有公开,一此可以提供的服务也未能提供。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结合起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三是有不少政府公务人员对于电子政务的
3、重要性和发展趋势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习惯于传统的办公模式,至今不会使用或不愿意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处理办公事务,对电子化给传统政务办公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变革认识不足和难以适应,因此角色转换太慢,如此等等,都直接影响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推进。2.体制层面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政府管理运作体制及机制多数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有了很大改变,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如机构设置不合理,政府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审批过多、过滥,办事没有严格的程序,行政流程不合理,透明度低,暗箱操作等,所有
4、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成为推动政府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障碍,只有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电子政务的推进才真正具有意义。3.公务人员的素质问题近年来我国在加强公务员的知识培训、提高公务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公务员的计算机知识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但从整体上看,仍然不能适应政府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从公务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来看,经过1998年的机构改革,egovernment/国务院近1.7万名公务员虽然有65%以上的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但在地方政府,则相对较低,近500万公务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只占10%,即
5、使一些学历较高的公务员,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技能仍较欠缺。据国家行政学院对司局长培训班的一项调查,大体有20%的公务员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几乎处于完全空白的状态。这说明在推进电子政务的过程中,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4.政策层面的问题对于电子政务的发展来说,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积极参与同样是十分重要的。但从近几年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来看,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参与力度还远远不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第一,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标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规划,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它严重影
6、响和制约着电子政务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有两种推进方式,一种是系统内自上而下的纵向推动,如金税工程。一种是则是地区内的横向推动,如“数字北京”计划。这两种推进过程如果能够相互融合,那么从理论上讲,则可以大大加速我国政府信息化的进程。但是,如果两者之之间缺乏协调,那么最终就会产生严重的兼容性问题。在电子政务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个问题表现得还不十分突出。但是,当各系统和各地区的电子政务系统陆续建成之后,不同技术标准之间的冲突就会全面体现出来。到那时我们可能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被迫重复投入,要么是两个系统中保留其一
7、,技术标准上的条块分割是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第二,电子政务的立法严重滞后。电子政务的实质在于制度创新,它意味着政府在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程序、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将面临全新的变革。而这些仅靠政府自身的努力还不够,必须要有法律的保障。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电子政务应用的法律规定,如英国政府于2000年5月出台了电子通信法案,确定了电子签名和其他电子证书在法院审判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并授权政府部门修改有关法令,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实施扫除了障碍,其他一些国家也都制定
8、和修改了相关法律。而我国电子政务起步较晚,目前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许多立法尚属空白。如作为电子政务重要内容的信息公开制度,从法律范畴讲,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个空白。政府的信息哪些必须公开,由谁来鉴定,均缺乏法律依据。实施电子政务和建立电子政府后,公民大量的私人信息进入政府的各类数据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