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之性情形而上学论文

儒学之性情形而上学论文

ID:25111612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8

儒学之性情形而上学论文_第1页
儒学之性情形而上学论文_第2页
儒学之性情形而上学论文_第3页
儒学之性情形而上学论文_第4页
儒学之性情形而上学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学之性情形而上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儒学之性情形而上学论文内容摘要:与佛、道哲学的无情、非情甚至反情形而上学相比,儒学哲学是一种性情哲学。所以儒学非常重视情实、权变。儒学的性情倾向在孔子那里已有卓然表现。如果说知性形而上学是西方法治社会创设的逻辑前提和精神基础,那么性情形而上学则是中国社会人治历史发生发展的根本土壤和真实渊源。不同于西方哲学历来引情入智、智大于情的传统,儒学哲学一向竭力化智入情、情理交融。后现代哲学已经注意到失却了性情态度的形而上学的最大危险在于可能演化成为一种奴役人、扼杀人的恐怖哲学,通过对非理性领域的广泛探讨,极大地强调

2、了人的感性性情,进而使人类哲学能够真正面向现实的生活世界。关键词:儒学性情知性形而上学西方哲学总体趋向上,西方传统哲学的主流.freeloralichesGesetz)必须排除的对象,是要摈弃的“主观的”实质性对象。中国哲学里的“情”是“性”之用、“性”“接于物”之后所生发出来的现象存在,所以在古今汉语里,“情”常与“实”相关联,一直有“情实”之说。但在康德却不同,他十分重视和强调形式(Form)对质料(Materie)的决定作用和支配意义。康德说:“在现象中,与感觉相应的,我称之为现象的质料,但那个对现

3、象的多样性能以某种关系予以整理的,我称之为现象的形式。”7质料总在形式中被整理、被赋予意义,没有形式的质料只能够是一堆无用的杂物,世界的意义一定是由形式所给出的。进入实践哲学领域,康德便把全部道德法则都浸染于这种形式的纯粹性之中。康德说:“一切赞仰,甚至效仿这种品格的努力,完全都依赖于道德原理的纯粹性。”“道德表现得越纯粹,它对人心的影响力也就越大。”8在认识领域,形式越是普遍、越具有一般性,就越客观、越接近于真理;同样在实践理性中,道德法则越是纯粹,在现实效果上,就越神圣、威严,就越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

4、相反,“所有实践的原理,假如把欲求官能的对象(实质)当作为意志决定基础,则都是经验的,并且都不可能成为实践的法则。”9“意志的准则受制于经验条件,……因而它就不能够成为实践的法则。”10因为一切经验性的东西,都必须以感官发生作用为前提条件,都与复杂的、多样的、偶然性的外部对象相关涉,而感官又缺乏必要的确定性和足够的统一性,所以它就不可能是纯粹的、唯一的、必然性的,就不可能作为人的意志(einerVerlag,Hamburg,1993,Seite64.8ImmanuelKant,Kritikderprakt

5、ischenVernunft,PhilosophischeBibliothekBand38,FelixMeinerVerlag,Hamburg,Seite179.9ImmanuelKant,KritikderpraktischenVernunft,Seite23.10ImmanuelKant,.freelmanuelKant,KritikderpraktischenVernunft,Seite23.12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施》,第99、10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3ImmanuelKant,

6、GroundmanuelKant,KritikderpraktischenVernunft,Seite39.15ImmanuelKant,KritikderpraktischenVernunft,Seite50.16ImmanuelKant,KritikderpraktischenVernunft,Seite53.17董仲舒《春秋繁露·玉英》,第20页。18董仲舒《春秋繁露·玉英》,第21页。19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第16页。20“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口号,是性情态度介入司法体系的最明显例证,也是

7、对法治的反讽。犯罪嫌疑人只要事实确凿、依据充分,就可以按法律规定予以判刑,而根本不应该顾及其案发后的主观情感。21《长尼迦耶》(Dīghanikāya),Ⅱ.310、311。参见郭良鋆《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第13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北京。2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雍也》,第89、92页,中华书局,1981年,北京。23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中华书局,1981年,北京。2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子张》,第191页。25“君子不施其亲”中的“施”应作“弛”解,意为“遗弃”。见朱

8、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微子》,第187页。26柏拉图《理想国》,第四卷,441-E,442-D,第169、170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北京。27M.Heidegger在批判笛卡尔的“世界”存在论时就曾指出,把“世界”的存在论硬塞到某种确定的世内存在者的存在论中,这种旧形而上学的做法实际上“取消了感性知觉的存在方式,从而也就取消了得以就存在来把握在感性知觉中遭遇存在者的可能性。”又,“把显现在感性中的东西就其本身的存在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