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101536
大小:4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8
《浅论中国近代商标的艺术设计特点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论中国近代商标的艺术设计特点论文..摘要:中国近代商标体系从诞生就带有多元化的“符号”语义,呈现出一种兼容传统与现代,融合东方与西方的审美取向,具有很多的“任意性”,其意义上存在着某些不确定的变相。这个时期的商标设计具有各自的成像特点,无法在图形风格、设计样式上找到较为突出的风格样式。中国近代商标在图形设计风格上非常混乱,符号内容包罗万象,似乎当时社会见习的各种生活符号都被选作标志图形..,而在表现手法上则使用了多视觉呈现技法。通过对中国近代商标发展的认识研究,归纳出中国近代商标设计的某些重要
2、特征,进而揭示这一时期商标设计的发展状态,从中寻找我们可借鉴、可供参考的设计理念。关键词:中国近代商标艺术设计特点商标是商品的显着性标识,是有文字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图形符号说构成,商标具有识别、象征和审美等特点,同时它也是商品质量的保证,受到法律、商业活动等客观因素的制约。随着社会交流活动的迅速发展,商标的应用范围也随着社会经济个方面的需要不断扩大,它不仅是单纯的商品或企业的代表符号,而且具有了精神的所指,是连接人与物、企业与社会的直观中介,所以,可以说商标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
3、发展起来的。商标是商品的标记,具有可识别性和区别其他标记的特点,由于商标多是由文字、图形或其他视觉符号构成,因此具有艺术的美感,符合时代审美的特征,同时商标也是商品信息的可视化载体,并受到一定的法律保护。因此,商标的产生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商标作为标注产品的符号,其本身便是独立的客体,具有如艺术作品般卓越出众的审美特性,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演变,中国近代商标在图形与设计上呈现出极为复杂的风格特征,既有传统样式,也有时代风格,还有大量兼容东西方元素的设计模式。中国近代商标设计具有三个基
4、本呈像特点。特点一,在商标设计中引用中国传统图形、文字符号。对传统图形符号的引用和喜爱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近代商标设计史,这种对符号的引用并非初级、简单的“拼接”模式,这其中还包括近代商标设计师对传统图形的选择、再塑和融合。这是中国近代商标设计极具特点的设计理念。特点二,在商标设计中兼容中西方符号和元素。这种现象比较常见与外商企业,这些企业希望通过这种带有中国符号或文字商标图形吸引更多的本土消费者。同时一些国内企业恰恰相反,他们使用了西方商标或某些表图形符号,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中西合并似的表现模式
5、向消费者隐晦地传达出一种具有时代感的消费形象,迎合广大消费者对西方及西洋产品的普遍认识,一种现代、时髦、高品质的象征。特点三,在商标设计中采用近现代图案方法。由于西方近代商标图形和平面设计的大量涌入以及中国商业美术教育的蓬勃发展,促使中国近代商标设计师选择更具有时代特征的图形符号,并对传统视觉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创造出了一批具有新意、独具特色的标志图形。中国近代商标在图形与设计中,传统图形符号的对其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时的大部分商家尤其是外商都会慑于当时中国民众的反帝爱国情绪的经济政治局势,为了
6、销售商品,在商标设计上使用中国传统的图案和文字表现形式。传统图形符号对于近代商标设计的影响主要有两点:第一,图案大多象征吉祥、如意,寓意美好。这是因为商标图形本身便具有一层内在的象征含义,这层含义不仅令图形具有亲和力,同时所指层意之外,又融合了传统的含义,是图形表达更加丰富,富有人文内涵。商标图形中的吉祥符号为标志增添了一层寓意美好的含义,这层含义贯穿于受众对产品的整个消费过程,将伴随产品功能的消耗,影响着消费者的判断力与价值观;第二,图形外观精简美观,可视性强,特别是传统符号本身说具有的“标准
7、化”特征,在图形选择与表意上具有相对稳定性,有益于特定信息的传达和观者的识别。在传统文化、语言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下,人们总习惯与追求、使用已经定型的象征体系,但这种情况也会造成近代商标图形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根据种种特征,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近代商标在风格走向上与表现技法上的基本特点:第一,具有多元化文化风格,体现时代精神和审美情趣;第二,形象鲜明写实,具有强烈的识别特征;第三,图像繁复,绘制精细,色彩艳丽;第四,在图形选择上具有整体一致性,商标图形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通过对中国近代商标发展的
8、认识研究,我们可以将中国近代商标视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并涵盖社会大量信息的符号,通过这一符号,我们不仅可以深入到图形自身的双重寓意,即图形自身意义和被使用后的引申义,同时也可以反向为之,由这些复杂的意义归纳出中国近代商标设计的某些重要特征,进而揭示这一时期商标设计的发展状态,从中寻找我们可借鉴、可供参考的设计理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