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099098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8
《浅谈因势利导逆反心理 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因势利导逆反心理积极实施素质教育论文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疏导;实质、特点和形成原因;疏导策略论文摘要: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我们必须了解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和特点,分析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运用疏导策略,加财会论文,..论文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疏导;实质、特点和形成原因;疏导策略论文摘要: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我们必须了解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和特点,分析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运用疏导策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常会有些学生消极冷漠或无声抵制、“不受教”、“不听话”,有些
2、学生甚至与教师或家长公然对立,反驳抗议,更严重的还会出现出走、报复等不良行为。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个性”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这种不良心态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矫正,久而久之必然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更毋庸说影响眼前的学业和学习成绩。因此必须深入认识和分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在教育中进行积极的疏导和利用,以达到变“害”为“利”,实施素质教育。一、认清实质,把握特点一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
3、模式和传统定势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盲目性。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一事当前,无论其正确与否都盲目地加以抵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凡事不考虑可行还是不可行,只要他想干就于,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遇事好感情用事,缺乏冷静思考。二是逆反性。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常常给教师“挑刺”,给学校挑“毛病”,甚至发展到以冲撞教师为荣,以敢于和教师唱对台戏为荣,认为教师、学校对学生的每一个要求都没有必要,我行我素。这种逆反心理对各类学生都会产
4、生消极影响,对先进层是继续进步的逆向拉力,对后进层则是转化现状的阻力,如不善加引导,对班风、校风建设干扰很大,妨碍学生进步。三是自发性。没有什么人指使,也没有十分明确的指向目标,不知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往往不受约束,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只图“心里痛快”,事后教师处理严了他不服,处理轻了他会认为教师软弱可欺,从而变本加厉地“出难题”。四是可变性。有的学生具有逆反心理但并不是处处逆反,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作用,经凶势利导,其逆反可以发生逆转,具有可变性。二、分析原因,找准症结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
5、。只有找准其深层的原因,才能抓住要害,实施有效的教育引导。第一,逆反心理的遗传基因。遗传因素也叫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人种的不同个性遗传下来的生物特性,既有人种的共性,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其中就包含亲代不同性格的遗传。美国《自然遗传学杂志》1996年初同时刊载两篇在以色列和美国完成的研究报告。这两组研究各自独立,使用的方法也不同,但都找出了影响一个人追求新鲜事物的基因。正是这种性格遗传的差异,形成了人们逆反心理的生物学前提或自然条件。一般说来,
6、那些前代性格呈情绪型、外向型、独立型、急躁冲动的个体,其后代逆反心理形成较早并表现明显。第二,逆反心理的辩证因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因此,逆反心理与认同心理(或更高层次的信奉心理)必然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例如,有的学生在探求知识时,总喜欢寻求与老师、同学、书本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因为他信奉,一定意义上逆反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又如,在上述逆反心理表现中的信度逆反,即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虚假内容所产生的怀疑,就体现出主体对相反人格或内容的认同。第三,逆反心理的客观成因。学校是青少
7、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和方法上的不当,即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为完成施教任务而施教等应付差事的想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途径和方法,从内容到形式一味照本宣科,呆板乏味,导致了学生对教育的心理逆反和抵制。二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意志,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立场设身处地地看待、分
8、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学生因对教育者的排斥而对其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第四,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环境(应强涮社会环境、特别是教育环境)是学生心理现象形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