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写作过程中多维角度的把握

关于新闻写作过程中多维角度的把握

ID:25093410

大小:5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8

关于新闻写作过程中多维角度的把握_第1页
关于新闻写作过程中多维角度的把握_第2页
关于新闻写作过程中多维角度的把握_第3页
关于新闻写作过程中多维角度的把握_第4页
关于新闻写作过程中多维角度的把握_第5页
关于新闻写作过程中多维角度的把握_第6页
关于新闻写作过程中多维角度的把握_第7页
关于新闻写作过程中多维角度的把握_第8页
资源描述:

《关于新闻写作过程中多维角度的把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新闻写作过程中多维角度的把握关于新闻写作过程中多维角度的把握导读:略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些策略主要有:化无为有(即以具体表现抽象)、化远为近、以小见大和由浅入深等。有人报道某县委书记工作的转变,将新闻写成《县委书记的笔记本》,通过笔记本记录内容的变化,反映县委书记转换脑筋、增强市场经济观念的主题;有人报道河北省5年来交通行业发生的喜人变化,将新闻写成《我省交通图5年在新闻写作过程中,角度既是观察分析事物的着眼点,也是选材、立意和构思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角度的择取,其作用极为丰富和重要。我们有理由说,从观察事物开始,一直贯穿着选材、立意

2、和表现这几个环节莫不与角度的择取紧密相关;一篇新闻稿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即取决于多维角度的把握。多维角度把握得好坏,往往也可以造成大相径庭的新闻价值判定。笔者认为,在新闻写作的过程当中,多维角度的把握应该从下述几方面入手:一、观察角度要准苏东坡的《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中就包含着观察角度的哲理。横看、侧看,视角不同,视象也随之变化;远看,近看,站在高处看,站在低处看,立足点不同,所见而各异。而如果身在山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有山川不知有沟壑,就难免不识山的真面目。同样,在对

3、新闻事实的观察中,如果视野太窄,立足点太低,缺少参照物和参照系,就很难认识事物的本质。所谓观察角度即是指记者把握客观事物时所采用的视觉位置。人们对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所获得的事物的状新闻写作过程中多维角度的把握由..收集整理提供,如需论文可联系我们.态、特点也不一样。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策略,准确地观察是认识和把握丰富而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关键所在。例如,近年来,在反腐倡廉的大气候下,反对金钱贿赂一时成了热门话题,各家媒体就此发表了不少新闻报道和新闻言论,人民日报的针对“某些领导一听到批评就发火,一发现有人告状就报复,而对那些为自

4、己护短或捧场的言语却欣然受之”的现象,凭借独到的观察角度发现了人们往往忽略了的一个盲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精神贿赂”的理由,而发表了题为《警惕“精神贿赂”》的新闻言论。这一新闻言论不囿于贿赂只是用钱物来买通官员以行其道的固定看法,跳出了惯常的思维定势,将“拍马捧场”行为上升到“精神贿赂”的高度来认识,而从另一种角度揭示了行贿受贿的本质,同样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再如,针对东北三省经济发展曾经居全国前列,而在20世纪末经济效益却处于全国落后地位的“东北现象”,新华社记者对此现象的报道没有就事论事,而是站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高度来审视这一异常情况

5、,而写出了《“东北现象”引起各方关注》一文,新闻稿通过这一超常的审视角度,加上文章充分的事实和透彻的分析,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老工业基地和国有大中型企业遇到的共同理由,具有了普遍性的作用,稿件也由此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由此可见,观察角度准确与否,很大程度决定着文章的价值,制约着新闻的成败。二、选材角度要好选择题材角度要好,就是要求记者根据已经明确的写作意图,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寻找与众不同的事实。由于任何事物都是立体化的,有的还是五颜六色的,所以,新闻写作过程中就可以从各种不同角度去精心选择题材,以便更好地反映事物新面目,体现事物更为深

6、刻的内涵,突出事物特征,使新闻更加吸引人。例如,曾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法警背起生病被告》一文,也是通过选材角度的独到和恰切而使稿件出新的范例。该消息以其特有的选材视角,通过一位法警背一名戴着手铐行走不便的被告出庭的新奇事件,来反映我国司法体制改革更加注重体现对人格的尊重,而彰显了我国司法改革的方向和进程,而有效地传递出了深层次的理性信息。这篇新闻不失为一篇宣传中国人权目前状况的好报道。这篇新闻有力地表明,记者慧眼独具,眼光高人一筹,而择取到上乘的选材角度,是产生好新闻的不可或缺的功夫之一。再如,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等14个首批沿海开放

7、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2011年春,新华社记者到上海采访,报道上海发生的深刻变化。而在选择题材时,颇费了一番心思,最后才把视角聚集在了上海的“楼”上,新闻稿题目就叫《到上海看楼》。为什么从“楼”这一视角选择题材呢?因为“楼”是上海的象征,是上海的“雕塑”和“名片”,“楼”倾诉着上海的百年沧桑,是上海巨大变化最直观最注目的样扳。匈牙利人设计的24层高的国际饭店,1933年耸立于上海滩,成为远东第一高楼,这一记录保持了50年之久。然而,改革开放没几年,国际饭店就在92米高的上海宾馆面前“俯首称臣”。而到了2011年,上海20层以上的高楼就有190

8、0多幢。这篇1000多字的通讯,从“楼”切入,借“楼”发挥选择题材,从而使文章有效地深化了主题:“……一座座建筑,便是物化了的社会。在它们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