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047421
大小:6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7
《火灾自动报警 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淮阴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谭森发学号:1081206122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设计(论文)题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硬件部分指导教师:李华2012年2月日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1.设计的应用意义火灾报警系统是各行各业必需的一种安全系统网络,可靠的监测与数据传输是该系统非常重要的环节。现代化的建筑规模大、标准高、人员密集、设备众多,对防火要求极为严格。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种高层建筑、大中型商业建筑、厂房不断涌现,对消防报警系统提出了更高更严的
2、要求。为了早期发现和通报火灾,防止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现代化的工业民用建筑、宾馆、图书馆、科研和商业部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设施。电气工程设计、安装和使用是否正确不仅直接影响到建筑的消防安全而且也直接关系到各种消防设施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因此,火灾报警系统的设计及设备选型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的火灾报警系统经常会出现总线上的数据冲突、长距离数据传输的不可靠以及不易扩展等问题,随着近年来一些低价格、高性能单片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电路系统,尤其是电路控制等方面,这些问题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在人们生产过程中或日常生活中,火灾是
3、时有发生的,它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害与苦难。因此,正确采取预防火灾的手段是人类与火灾做斗争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对火灾的探测与报警技术以及一些使用的火灾报警电路进行介绍。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世纪年代美国诞生的火灾报警装置标志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年在英国,感温式火灾探测器研制成功并应用于火灾探测系统,标志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发展走上正轨。此后,随着世界科技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和各种新兴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火灾监测技术也相应迅速发展,各种类型的火灾探测器相继问世,并日臻完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也在此基础上逐渐地蓬勃
4、发展起来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在西方发达国家,智能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作为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重要子系统,目前己经发展的比较成熟。首先,西方发达国家的消防体系比较完善,成立专门的消防监控服务机构,为城市消防提供火灾报警数据通信保障服务,为消防部门提供可靠的火灾报警信息其次,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融合,对火灾监测系统设备实时监控以及故障的远程传输,普遍构建了公共报警监控系统网络,将智能建筑中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接入网络,从而使消防监控指挥中心能够迅速判断火灾发生的精确位置,并调度消防部队迅速到达现场。再次,尤其是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已走入
5、家庭,并接入城市消防网,使得城市消防网络更大,覆盖的范围更广。我国火灾报警系统起步较晚,从世纪年代才开始研制生产这类产品。自改革开放以来,高层建筑甚至超高层建筑如同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使得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同时也催生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技术创新,带动了这一行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研发、生产和应用的等方面不断地吸引了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的投入,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我国,采用的无线通信方式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日益受到重视。由于其具有安装简便、对建筑物无损坏作业、灵活性好,易于扩展等优点,适用于许多场合,如名胜古迹、体育馆、博物
6、馆、展览中心、处于施工阶段的建筑物、医院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智能性主要体现在火灾判决和统筹管理方面,一般分为分散式、集中式和分布式,分散式系统由非智能型控制器若干智能型探测节点组成,由探测节点完成火灾状态的判断集中式系统由智能型控制器和若干非智能探测节点构成,探测节点仅将火灾参量传送给控制器,由控制器智能地判断火灾状态分布式系统的控制器和探测节点均为智能型,也是今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发展方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1]王宜怀,刘晓升.嵌入式应用技术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3—63.[2]肖奇军,李胜勇,林益平,等.智能电子称重系
7、统[J].肇庆学院学报,2005,6(2):51—53.[3]庞严英,刘培基,赵继军,等.ICL7135高精度A/D转换器与单片微机接口新技术[J].山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95,10(2):37—42.[4]陈国先.PIC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10—214.[5]李敬兆,杨岸.ICL7135与单片机的3种接口电路分析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2):[6]胡汉才.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7]梅丽凤,王艳秋,汪毓择,张军.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