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erp应用的基础平台

建设中国特色erp应用的基础平台

ID:25046753

大小:4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7

建设中国特色erp应用的基础平台_第1页
建设中国特色erp应用的基础平台_第2页
建设中国特色erp应用的基础平台_第3页
建设中国特色erp应用的基础平台_第4页
资源描述:

《建设中国特色erp应用的基础平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建设中国特色ERP应用的基础平台

2、第1lunRP(物料需求计划)开始发展起来,以后又进入到对人力、机器设备以及资金管理的MRPⅡ(制造资源计划),国外先进企业实现了内部资源的一体化管理。到了上世纪末,为适应面向企业所有资源管理的思想,从而世界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ERP时代,开具了一种科学管理思想可以用电脑来予以实现的先河。ERP最初的出发点是,仅仅想把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划分成若干个相互协同又互相支持的子系统,并把他看作是一个紧密相联的供应链,进行集成优化并施以有效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是不会满足于各企业现有的流程,而是要对企业流程的不合理部分

3、,提出改进和优化建议。这就很可能要导致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和相应的组织机构要重新调整,这样,企业的管理范围亦随着由企业内部拓展到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物料供应、产品加工、配送流通、服务与维护以及最终消费者,从而从管理的宽度上和深度上,ERP为企业提供了更丰富的功能和应用的工具,即涵盖整个行业供应链的管理。总之,ERP所包含这些先进的管理思想是非常深刻广泛的,全球的企业之所以能够实现ERP应用,除了要与整个企业的发展和总体管理水平有关,同时也与企业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和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为什么在这里还要重复叙述这些"众所周知"的内容呢?就是想在

4、重温这ERP管理思想的过程中,来对照和找出的差距。综上所述,ERP应用不仅需要面向全行业的供需链,同时还要体现整个企业在组织员工生产、实现优质制造、完成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这将必然要联系到企业的质量管理的好坏、贯标的程度真假,以确保企业产品的质量和顾客的满意度;再结合企业现场管理的现状,如何来改善,尽量消除一切浪费和无效的劳动、降低库存和缩短交货期也很重要;除此以外,还要落实员工的素质的提高、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企业生产设备的状况,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维护的策略、正确使用的程度、设备的精度和设备综合效率的达成情况。这些要素是否成为整

5、个企业供需链上的瓶颈环节和制约因素,如何消除隐患来提高企业供需链的运行效率,这才是真正成为当前推行ERP应用的关键。查阅了许多相关的资料,不少国外公司推出的ERP,一般都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国内企业文化的背景、传统管理的后遗症、现场管理的真实面貌、员工素质的实际水平、生产设备的维护状况和企业信息化普及应用的程度。而将在国外可能行之有效的东西,导入到国内企业。当然,从宣传先进的管理理念、传播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是无可非议的,但真正的要使国内企业得以应用,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里,上述的六大影响因素,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展开论述,下面就以"建设具有中

6、国特色ERP应用的基础平台",谈谈一些建议:我国的企业要在能真正实施ERP应用前,首先必须要培养一个好习惯、好作风,积极主动地造就一个规范化的企业管理的基础平台,这就是为什么要在ERP应用的同时,"建设有中国特色ERP应用的基础平台"的必要性。有了这个有中国特色ERP应用的基础平台,以利于各个不同类型企业文化背景的确立、传统管理后遗症的消除、现场管理面貌的改善、员工实际素质水平的提高、生产设备维护状况的规范化和企业信息化普及、应用程度的实现。创造和推进适合中国企业、以设备为主线的规范化生产管理的TnPM体系,通过标准化评价带动企业的全面进步

7、,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加之以ERP应用,让更多的中国企业成为世界级的企业。所谓的基础平台,就是TnPM,就是以设备综合效率和完全有效生产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系统为载体,以员工的行为规范为过程,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的生产和设备维护、保养与维修体制。综观世界制造体系的发展进程,国际标准化组织已经建立起完善的质量标准评价体系(ISO9000),环境标准评价体系(ISO14000),安全标准评价体系(ISO18000),以及其他相关评价体系如HSE,OHSAS,TS16949,GMP等。上述这些评价体系都包含相关设备管理条款,即分别从质量、健

8、康、安全、环境等方面对设备提出要求。设备管理本身除了要满足上述体系特定要求之外,它必须要保持生产的流畅和高效运行,还要降低生产成本,这包括能源、材料、维修、备件等成本消耗。作为企业生产、质量、安全、环境及员工健康载体的设备,却处于无人过问、无标准评价的状态,这是十分奇怪和不符合逻辑的。建立科学合理,以设备为主线的生产管理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同时也成为上述标准化体系的强有力支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