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039668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7
《脑外伤后并发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方法概述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脑外伤后并发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方法概述论文李绪雄韩永耀龙晓宇呃逆,俗称打嗝,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是由于膈神经、迷走神经受刺激导致膈肌、肋间肌的不自主地同步剧烈收缩,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出短促响亮的特别声音。其神经反射中枢在延髓,传导经路为胃肠黏膜,刺激兴奋主要通过迷走神经传到延髓呼吸中枢。一方面兴奋沿网状脊髓束而最后传至膈神经.freelg肌注。机制可能是通过内脏神经的调节作用,抑或使膈神经过度兴奋而达到抑制状态。⑵尼可刹米0.375mg肌注。尼可刹米可加快加深呼吸,调节呼吸肌,缓解膈肌痉挛,从而达到治疗呃逆的效果[1]。2.抗精神病药⑴氯丙嗪20-50
2、mg,每日3次,口服。其机制可能是由于氯丙嗪具有阻断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作用,使功能紊乱,兴奋性增高的膈神经得到一致和调整。⑵阿普唑仑片0.4mg,每天3次,3天为1个疗程。机制可能是:一方面通过减弱脑干网状结构对脊髓中突触前抑制,达到抑制多突触反射目的,从而呈现出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进而缓减平滑肌、膈肌痉挛,使呃逆停止。另一方面,通过中枢镇静作用达到抑制呃逆中枢作用[2]。3.抗抑郁药多虑平25-50mg,每日3次,口服。机制可能是通过其中及周围抗胆碱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中枢镇静作用达到抑制呃逆中枢停止呃逆。4.麻醉剂⑴利多卡因可通过调整植物神经功能反馈性影响
3、中枢神经,使膈神经由兴奋状态转为抑制状态,解除隔肌痉挛,终止呃逆发作。用法:利多卡因50~100mg肌肉注射或200mg加入至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注射[3]。⑵磷酸可待因30mg口服。可能是抑制中枢神经减弱膈神经的过度反应,同时直接抑制、松弛膈神经。5.钙离子拮抗剂⑴心痛定10-20mg,每日3次,舌下含服或吞服。⑵盐酸氟桂利嗪10mg,每日2-3次,口服。嗪氟桂利嗪为非选择性钙通道阻滞药,能抑制肌细胞外钙离子内流,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使肌细胞兴奋—收缩脱耦联,从而使膈肌舒张,呃逆停止[4]。6.抗胆碱药新斯的明为胆碱酯酶的抑制剂,通过抑制胆碱酯酶,使
4、体内的乙酰胆碱增多,引起胆碱能神经兴奋,氯丙嗪能抑制呕吐中枢,具有镇吐作用,二者双重作用,使胃肠道蠕动增加,减少胃肠胀气,抑制膈肌激惹,从而使呃逆终止。方法:取新斯的明注射液1mg,氯丙嗪注射液25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ml,采用每次30~40ml鼻饲或口服,每次4~6h重复1次[5]。7.抗癫痫药⑴丙戊酸钠0.2g,每日3-4次口服。⑵苯妥英钠0.1g,每日3次口服。8.止吐药⑴恩丹西酮是一种高选择性5TH3受体拮抗剂,其作用机制为抑制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的5TH3的释放,使原本兴奋的膈肌达到抑制状态,解除膈肌痉挛。用法:8mg口服,每日2次[6]。⑵
5、胃复安10-20mg,每日2次肌注。9.镇咳药可待因30mg,每日3次,口服,可能是抑制中枢,减轻膈神经的过度反应,同时对痉挛的膈肌可能有直接的抑制和松弛作用。10.组胺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0.4mg+5%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可能是通过阻断中枢性围场H2受体,降低迷走神经张力。使膈神经的兴奋性降低而终止或减弱膈肌痉挛[7]。2、中西医结合治疗1、穴位注射:治疗方法患者取舒适仰卧位,用5ml无菌注射器抽取胃复安10mg及维生素B1100mg,常规消毒皮肤后,快速刺入足三里穴2~3cm,回抽无血即可注射,每侧足三里穴各1.5ml,1次/8h注射[8]。2、
6、神经阻滞疗法:膈神经阻滞加口服巴氯芬对中枢性和反射性呃逆有较良好的治疗效果。因为膈神经阻滞阻断了呃逆的反射弧,而巴氯芬一方面对神经传导有抑制作用,从而缓解平滑肌、膈肌痉挛使呃逆停止;另一方面它可能通过对中枢的镇静作用达到抑制呃逆中枢而制止呃逆发作。用法:每次10mg,每日2次,口服;最大剂量为15mg,每日3次[9]。3、传统针灸:常选中脘、胃俞、足三里、内关七穴,以足阳明经为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证留针可灸,热证疾出不灸。临床多加用电针,在患者有“得气”感应后,选择感觉阈和痛阈之间的电流强度,以低频冲电流通过毫针刺激以上腧穴。每次留针约20~30min,每
7、日1次。中脘、胃腧属俞募配穴,加上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可奏降胃气之功。内关为手厥阴之络穴,又为阴维交会穴,手厥阴经脉下膈络,历络三焦,故有宣通上中下三焦气机的作用。诸穴相合,膈间气机疏通,胃气得降而呃逆自止[10]。顽固性呃逆多为病势转向危重的一种表现。因此,本病的发生常预示着病情深重,需抓住时机及时、准确施治,以期疾病早期治愈。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治疗效果不一,患病个体差异较大,一些疗法尚待进一步验证。因此,我们在治疗本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积极治疗原发病,寻找致病原因。2.针对不同个体,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3.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多种疗法结合
8、治疗,优势互补,..迅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