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034455
大小:4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7
《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h1{FONT-ARGIN:17pt0cm16.5pt;LINE-HEIGHT:240%;TEXT-ALIGN:justify}.h2{FONT-ARGIN:13pt0cm;LINE-HEIGHT:173%;TEXT-ALIGN:justify}.h3{FONT-ARGIN:13pt0cm;LINE-HEIGHT:173%;TEXT-ALIGN:justify}DIV.union{FONT-SIZE:14px;LINE-HEIGHT:18px}DIV.unionTD{FONT-SIZE:14px;LINE-HEIGHT:18px}一、编写《生活与哲学》的宏观背景
2、1.存在的问题。哲学是一座充满着神奇和智慧的殿堂。千百年来人们崇尚哲学,热爱哲学,孜孜以求地追寻着智慧和真理。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哲学似乎成了神秘、抽象、思辨和空谈的代名词。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哲学教学、哲学课程自身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无疑是造成哲学的窘境和尴尬的重要因素。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课程一样,哲学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难、繁、旧的状况,存在着简单化、成人化的倾向,存在着与高中生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的特点、思想和生活相脱节的现象;在方法上,未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存在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因此,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目标
3、和内容的时代感,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建设的重要任务。2.时代的要求。正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前言所说,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
4、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3.中央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并提出了“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努力建构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要求。2004年3月,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对包括《生活与哲学》在内的
5、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思想政治必修部分《生活与哲学》模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编写的。二、《生活与哲学》的课程性质、内容目标和基本理念1.《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该课程与初
6、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2.《生活与哲学》课程基本的内容目标和总的要求。按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表述,《生活与哲学》课程基本的内容目标和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7、观、价值观。3.《生活与哲学》教材所遵循的基本理念。编写《生活与哲学》所遵循的基本理念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