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009102
大小:5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7
《感知与对话——浅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内在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感知与对话——浅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内在精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审美观,通过剖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关系,说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无论造型、艺术表现形式及处理手段等都和天人合一的审美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内在精神,同样也是现代建筑艺术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建筑艺术;传统文化;天人合一 一、中国人天的概念与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的概念。它不但是中国儒家的基本概念,而且是一切其他的思想体系,如道家、中国化了的佛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农家、医家,以至风水
2、、气功、武术、房中术的出发点与归宿点。[1] 天人合一学说起源应在巫术时代或万物有灵论的时代。根据史学与考古学,中国在周以前,天的概念并不发达。发达的倒是帝或天帝的概念,大体上就是祖先神或其扩大。部落酋长或者巫师可以直接与之对话。人间一切事情都要通过占卜,得到能降人福祉,决人休咎的帝的旨意以后,才能决定。后来到了周朝,帝的概念为天所替代。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一方面民间流行十分迷信的经纬学说,一方面大儒董仲舒又提出一个完备的天人感应论,把天的一切都与人的一切相比附,比如说人有三百六十节,象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有四肢,
3、副四时数也。[2]由此建构了一套完整的确认皇帝应当法天而治的理论。这个理论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朝以及对后世都有长远的影响,比如皇宫的建筑就是一个例子,今天北京的故宫就是象天设都的最后代表。地上的紫禁城完全是与天上的紫微垣相对应的。道家天的概念是对宇宙及其运行规律最彻底的抽象。老子的著名言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中间的天就是这么个宇宙万物最高抽象的天。(lw.nseaC.编辑发布)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中国哲学成熟于宋理学,宋理学集诸家之大成并融会贯通,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宋理学心目
4、中的天始终是有道德倾向的天,而人则始终是有天性善性的人。[3]天的概念与天人合一思想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天人感应相通与善恶有报 天人感应论由汉朝大儒董仲舒提出,主要是把天的一切都与人的一切相比附及认为天人感应相通等。天人感应相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感应相通,一是人与神灵之间的感应相通。这两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合二为一的。因为在古人看来,神灵往往是通过一定的自然现象来显示其存在,即所谓天垂象,见吉凶[4]。人们通过观察天象就可以感知天意。故中国古代天子有用于观天象的灵台,感天意以察人事,以行
5、其政。天人感应的基本含义是,人的善恶行为能够被天所感应到,并予以反馈,给人降福或降祸。原始道书《太平经》说:天之照人,与镜无异。[5]人的一言一行,均受到天地的监视。为善,天地知之;为恶,天地亦知之。[6]天人以类遥相感动。[7]中国民间经常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抱心诚则灵等便是对此最朴素的注解。 天人感应论由汉朝大儒董仲舒提出,主要是把天的一切都与人的一切相比附及认为天人感应相通等。天人感应相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感应相通,一是人与神灵之间的感应相通。这两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合二为一的。因为在古人看来,神灵往往是通过一定的
6、自然现象来显示其存在,即所谓天垂象,见吉凶[4]。人们通过观察天象就可以感知天意。故中国古代天子有用于观天象的灵台,感天意以察人事,以行其政。天人感应的基本含义是,人的善恶行为能够被天所感应到,并予以反馈,给人降福或降祸。原始道书《太平经》说:天之照人,与镜无异。[5]人的一言一行,均受到天地的监视。为善,天地知之;为恶,天地亦知之。[6]天人以类遥相感动。[7]中国民间经常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抱心诚则灵等便是对此最朴素的注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先民们从对自然的敬畏到与大自然产生亲和关系,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中
7、国人对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的体验,在世界文明史上是很独特的。在农耕为主的生产背景中,人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对风调雨顺的期盼,使得先民们在对四时交替、气候变换格外敏感,逐渐形成了与环境和宇宙间的自然生命相互依存的文化心态,认为人的自然生命与宇宙万物的生命是协调、统一的,反映了人们在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亲密的关系,即天人合一的心态。[9] 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而在天人关系上,主张人与自然的调和、协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影响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中国美学正是从天人合一的生命情调中,即人与自然
8、的亲和关系中寻求美。在审美的层面上,人既不是自然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的奴隶,而是人即自然,自然即人。[10] 就儒学而言,其天人合一是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