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004950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7
《技校-中职生就业问题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技校
2、中职生就业问题论文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小议就业班学生的培养近几年,学校一批又一批必要声被推向各就业单位,就业工作由创业的艰难趋向平缓。从这些毕业生工作状况上反映出来,就若干次学生面试、就业的过程,笔者对就业班学生的培养提几点建议。一、关于理想学生在树立自己理想设计未来时往往趋高,对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的期望与现有水平能力有很大差距,问题是对自身认识不足,不能立足于现实,不知道自己在何种位置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所以有的同学对现有的工作非常挑剔,惟恐从事某项工作而降低自己的身份,有的干脆把理想用金钱量化,我希望在某大
3、型企业从事工作,月薪2000元以上。持这种意向的人很多,导致将来从业时眼高手低,不能脚踏实地地作好本职工作,干一行厌一行,到醒悟时已过去好几年,虚耗年华。所以我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非常重要。1、通过水平或能力的分析帮学生定位自己;2、国家血球的人材水平结构分析;3、介绍当前就业形势;4、多举正反事例说明树立正确理想的重要性;5、以理想与现状为中心搞一些活动。二、劳动素质的培养就业班的学生几乎多有的人都希望能早日就业,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但我也碰到过这样的学生,在面试之前临阵脱逃,究其原因是要上班了就要劳动,哪有现在这样
4、自在。也有的学生想到就业首先想到大把的钞票不考虑要付出怎样的劳动。劳动素质的培养简单地说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是否热爱劳动,二是怎样劳动。前者属于认识问题,后者属于劳动能力的培养。近三年中曾先后有十几个同学在单位嫌苦主动辞职或被单位辞退,而同一单位90%以上的同学没这样表示。有个别同学听了单位介绍后立即表示因有夜班,活儿累不去。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普遍存在而导致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不够和劳动能力的降低。所以对这两方面的教育确是学校一重任。对就业班的学生更为迫切。对劳动的认识培养可从这几点进行教育。1、劳动是谋
5、生的手段,这个客观现实是任何人也回避不了的;2、人的成长,马厂的求学过程,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工作。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知道自己是有用的人还是无用的人(劳动体验自身的价值)。有劳动才会有创造,各类有成就的成功人士的成功都是在劳动中获得的,劳动是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也是最终途径。作为就业班的学生现在可能不怎么样,或者说不是一个特别成功的学生。但通过劳动最终会有成功的人生。3、劳动无贵贱之分,只有方式不同。不劳而获才是可耻的,一切通过不正常手段如盗窃、抢劫、贪污、挪用获得成绩的,那不是而是犯罪。其收获是赃款而不是财富。关于劳动能力的培养需
6、日积月累,通过学生、生活及各种活动中获得。老师让学生主动参加这种劳动,而且全员参加,及时对劳动过程作出总结评价,肯定先进对落后者提出希望。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学生从中获得劳动的乐趣又能提高劳动能力。三、健康的心理素质曾有一女生面试合格到单位上班后在试用期不合格而被辞退,该女生打起包裹回乡后竟在亲戚家躲了很久直到找到新的工作。其躲的原因是怕别人笑话。也有几名学生工作期间被领导批评后立即辞职,大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气概。还有的学生在面试时就有别人能行我不行的心理,且不说工作后的情形,还有一女生因单独分在一车间后第二天就走人此
7、类问题在就业学生中大有市场,反复分析,其实是学生的心理问题:1、缺乏自信心,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做事胆怯,畏首畏尾;2、心理承受能力差,总想一帆风顺,在遇到挫折后就退缩,自暴自弃,甚至一蹶不振,很没理智。心理适应能力差,一时无法改变由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变。3、缺乏团结协作精神,一些在同一单位的学生,因分配岗位不同或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而互相忌妒,当面抱苦,背后捉弄,巴不得别人倒霉。有的同学不在工作上积极地竞赛,而是相互攀比,贪图虚荣。其目的是让别人羡慕,而不是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为避免以上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培养
8、学生自信心,正确认识自己,不断学习,积累自信的资本。切忌扼杀自信。2、培养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受挫能力。教育学生要放手去创,只有在遇到困难、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真经。宁做大海一条鱼,不做温室一朵花。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端正工作学习态度,在任何时候要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只有积极乐观地参与竞争,不懈地努力才能使工作更有意义。同时单位也会因员工的精诚合作而大放活力,大家彼此受益。4、帮助学生实行角色转换,尽早地适应社会。四、加强基本功训练在文化知识水平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很简单:掌握基本文化知识,有的甚至是
9、常识就行。我曾经研究过几个外资企业对学生面试的测试题,不少内容是基本文化知识,如0.75kg是几千克,一木了然成语对不,苹果、学生&rdqu[1][2]下一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