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小学生的追星现状及其引导策略

高年级小学生的追星现状及其引导策略

ID:24996107

大小:7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7

高年级小学生的追星现状及其引导策略_第1页
高年级小学生的追星现状及其引导策略_第2页
高年级小学生的追星现状及其引导策略_第3页
高年级小学生的追星现状及其引导策略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年级小学生的追星现状及其引导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年级小学生的追星现状及其引导策略一、问题提出(一)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以及网络的飞速发展,大众传播媒体的不断普及,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走向了追星的道路。有些人可能不记得亲人的生辰,却对自己偶像的资料,喜好一清二楚。也有过一些追星族盲0不理智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例如疯狂粉丝杨丽娼痴迷刘徳华而搞得倾家荡产,父亲投海自杀。这样的不理智的行力青少年尚不可避免,更何况是社会经验不足的小学生呢?所以小学生的偶像崇拜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二)研宄问题及范围界定高年级小学生的追星现状,心理学认为小学是儿童开始学校生活的第一个阶段,是为学习掌握各种技能,学习科学文化

2、知识打基础的吋期。小学生追星要适度。我们要进行研究的主要是高年级的小学生。高年级小学生,主要指5.6年级的小学生。明星,百度百科上有多重解释,古书上指金星。旧时指交际场中有名的女子,现指在某个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追星,追星一词来源于红极一吋的小虎队。1989年小虎队开始巡冋演出,当他们从台北巡演到高雄时,疯狂的粉丝们成群结队的骑着行车一路追踪,大呼其名,这种跟在明星后面追明星的现象被当时的报纸称为“追星”也正是从那时起人们开始用追星一词来形容粉丝对明星的崇拜行为。偶像崇拜,偶像崇拜是在图腾崇拜、祌灵崇拜心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伴随人类意识觉醒和认知发展出现的一种心

3、理反映形式,影响和制约人类的情感、意志和行为。古代人类把崇拜的神灵川泥塑、石刻等塑造出來,它们便以偶像的形式存在子现实生活中,这些偶像就散发出某种看不见的祌奇力量,在没有科学帮助下,人类通过这种心理意识进一步安慰自己的心灵,对某种希冀、预卜吉凶的表达等,成为当时人们生活的精神食粮。随着科学技术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类逐渐将崇拜的对象转向生活屮取得某些成就的人(如英雄、作家、明星等),更世俗化了,因此偶像崇拜的内涵也变化为:对现实生活中杰出人物的崇拜。岳晓东说,中国大陆青少年偶像崇拜经历了幼稚多元化阶段、相对单一化阶段、绝对单一化阶段、探索多元化阶段和成熟多元化五个阶段。

4、其结果是偶像崇拜逐渐由幼稚多元化走向成熟多元化,由激进走向理性,由迷恋西方价值观走向确立独立的价值观。(三)研究意义了解高年级小学生追星问题的现状,正确引导小学生理智追星,进行合理的偶像崇拜。小学生出现不理智的追星行为,寻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二、文献综述(一)核心概念界定概念是研宄的基本依据,没有对概念的清晰认识,就不可能存在同一基点上的合理争论。因此,首先必须对偶像崇拜及其相关概念做梳理,才能探讨小学生偶像崇拜现象进行,并以此概念作为本研究的基础。①偶像《说文解字》中说:偶,桐人也。偶是由桐木制作而成的。《说文解字注》:“偶者寓也。寓于木之人也。”这表明:用木头制作的人

5、偶身上被人们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古今中外对偶像一词的解释大致相当,偶像最早指的是为祌灵塑造形象,并对这个形象赋予一定的文化A涵。先是以动物居多的偶像形象,然后逐渐人与兽合一,最后以人形作为偶像形象是最多的。随着吋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将崇拜的神灵类偶像迁移到世俗生活,“偶像”的意义发生变化后包含越来越广的对象。八十年代初,一项持续十年的追踪调查表明:1982年中学生最崇拜的人物是马克思、毛泽东和周恩来;1985年和1988年,屮学生的崇拜偶像变成福尔摩斯、爱因斯坦、超人、林肯、里根、007、武则天、刘晓庆、贝利等;1991年,谭咏麟等香港歌星、席慕荣等台湾作家山现在了偶像名

6、单里。现今各学者对于“偶像”一词的表述不同,但界定较为相近。如何小忠认为“偶像是人格符号,它是被特定个体(或群体)认同、并受到极其尊敬、钦佩或极度欣赏、喜欢和向往的形象化。”罗晓珍认为,“偶像,原指土木等雕塑成的祌像,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现在多用来形容在某些领域山类拔萃的人物,为公众所崇拜的对象。”综合上述,偶像是指公众崇拜的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对象。在本文中,偶像既包括名人(英雄、学者、明星等被大众所熟知的群体)也包拈非名人(父母、老师、同学等不被广泛知道的普通群体)。结合前人的研究,本文把偶像崇拜定义为:公众对某些领域A有突出表现的人物产生尊敬、钦佩等情感,并模仿和学

7、习其所喜好人物的行为和品格。(二)国内外研宄综述①国外相关研究国外很多流派的心理学家对偶像崇拜做了解释:弗洛伊德(Freud,1925)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性发展的标准方向,因为青少年增强的欲望不能只指向父母和同辈人,也需要指向较远的偶像这类人。埃里克森(Erickson,1968)将偶像崇拜理解为个体将儿童时期对父母的养育式依恋转移到青少年时期对异性的浪漫式依恋的一种表现。埃里克森认为偶像崇拜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荣格认为对偶像的崇拜就是对自己的崇拜。弗卢姆(Fromm,1967)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对幻想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