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992456
大小:6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7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文洪万平(文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1班120101010030)摘要: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在文学史上并称“苏辛”。但因为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和个人性格的不同,使两人在同为豪放的词风下又突显出各自不同的风格。本文就两人在词风的异同进行简单的比较。关键词:苏词辛词豪放派异同苏轼和辛弃疾以豪放派的代表屹立于词坛。苏轼从根本上改变了词以婉约为正宗的传统,别幵生面地幵创了豪放派,而辛词继承苏词豪放,所以豪放是两人词风的相同之处。但辛词在继承苏词豪放的同吋,又对豪放词进行
2、了创新,以及两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又导致两人词风在细节上又许多的相异之处。下面将对两人词的异同进行较系统的对比。一、苏词与辛词的相同之处由于两人性格的豪放大气,是两人在词风上表现出较高的相似之处,因此后人提到“豪放派”就会联想到两人,因此在词风上有很多共通之处。两人都有大量的怀古、隐逸和饮酒之作。这与两人在仕途上的几起几落都有莫大的关系,两人都有一腔热忱参与国家政事,却又一贬再贬,政治上的失意,满腔的郁闷无法发泄,于是借酒浇愁、借古讽今甚至有时会产生隐逸的想法,这都是两人在其词中的共同之处。例如
3、:两人都冇在怀古中抒发壮志未酬的抑郁失落,这是他们最人的相同之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吋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全词借历史以抒怀抱,赞叹历史风流人物而发人生慨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情绪于中可见。[1]而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
4、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在词中作者明写登临怀古,暗讽当时朝政。用典自然贴切。全词“魄力雄大,虎视千古”(陈廷焯《云韶集》卷五),充满英雄之气。[2]这样的豪放词作很大程度上都突显出二人的相似之处。因此,“豪放”一一这个主题风格与柳永和李清照的婉约词风是决然不同的,这在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其实两人最人的共同之处也就是区别于婉约的豪放词风。二、苏词与辛词的相异之处如果说要比较苏词与辛词的异同的话,不同之处应是整个话题的主体,也是在相同之处这
5、个大前提下,相异才显得更加明显。1.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导致两个在其词作中表现出不同的词风:同为报国之词——苏词多想象,辛词多回忆苏轼生活在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外患频繁的时代。北部和西北部的辽政权和夏政权不断地骚扰和掠夺宋朝边境。而软弱无能的宋王朝却步步退让。苏轼则主张加强边境守卫,以求在其过程中建立功业。这在其诗《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和其词《阳关曲》中:“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等句子都表达了作者想要战胜敌人,统一祖国的强烈愿胃。,,⑴辛疾生活在宋金
6、对峙时期。当时民族矛盾尖锐,祖国分裂,而南宋统治者却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歌舞升平。那群在富余江南丧失斗志,乐不思蜀的君臣中,还有存在像辛弃疾这样不忘初心的爱国英雄。辛弃疾与苏轼不同,他早年就有率领二千多人参加耿京的抗金义军,在北方抗击金兵的经历。不像苏轼,在诗词屮表现的更多的是军营生活和战斗场而。例如其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就有:“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场而;在《鹧鸪天》屮:“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妮银胡觫,汉箭朝飞金仆姑。”对年少时战斗场而的追忆。
7、很多人提到豪放词,就会想到两人,或许,正是因为两人所处的时局,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国家不幸诗家幸”。同时两人生活大背景的不同,其词作的明显不同。两人虽同样写报国之志,但在言语之中,又h显出两人的大不同。2.由于两人的生活经历的不同,又使其词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同为悲愤之词——苏词慷慨飄逸,辛词悲壮沉郁苏轼在20岁就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曾入朝任职因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外调通判杭州,转知密州、徐州、湖州。后又因“乌台诗案”入狱,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元祐年间召回京都,累迁翰林学士。因与旧党政见不合,出知杭
8、州、颍州。绍兴初,哲宗亲政,新党再度执政,苏轼以为文“谤汕先帝”的罪名,远谪惠州、儋州。[1]仕途起起落落,一贬再贬,在贬谪的过程中,随遇而安,纵情山水,有壮志难酬的苦闷,也不乏旷达的心情。例如在其词《临江仙》:“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这与他所受的儒家教育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定风波》屮.•“莫听穿林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