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962616
大小:69.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7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王德程(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血库221600)【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月已于我院检验科接受血常规检查的100例患者的血常规检查资料,括采血方式括静脉血和末梢血,采血时间均为早7点,采血时均是空腹状态,采集血样后两组的血常规检验手段相同,每份血样分两次检验,通过静脉血组和末梢血组的两次血常规指标数值的统计学比较来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结果:末梢血组的两次间组内比较发现其中WBC、RBC、HBG、MCV、MCHC
2、、PLT6项指标的数值统计学比较有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静脉血组的两次间组内比较发现8项检查指标数值统计学比较差异性均较小,不兵备统计学意义;静脉血和末梢血两组之间各项对比同样存在差异性,且差异性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血组在检查过程中,波动数值小,更能准确反映血常规变化,临床建议多釆用静脉血采血检查血常规。【关键词】采血方法血常规静脉血末梢血血常规检查时血液检查中最基木的检验方式。通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来判断疾病发展,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对临床病情的掌握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1]。其
3、中,静脉血和末梢血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两种采血方式[2],临床上对于使用哪种采血方式尚存在争论,通过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月己于我院检验科接受血常规检查的100例患者的血常规检查资料,对比静脉血组和末梢血组的血常规指标数值,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月已于我院检验科接受血常规检查的100例患者的血常规检查资料。所有患者括男性57例,女性43例。患者年龄12〜68岁,平均年龄35.2岁。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血和末梢血两种采血方式,采血吋间均
4、为早7点,采血吋均是空腹状态,每份血样分两次检验,采集血样后两组的血常规检验手段相同。所旮患者的年龄、性别差异不大,采血吋间、采血状态、检验手段均相同,以上因素对比较结果的影响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检验方法所有患者均于早7点的空腹状态下,通过真空试管采集肘前静脉血和手指末梢血,每份血样分两次检验。仪器采用英国库尔特公司T一540型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另外使用配套的抗凝剂,稀释液和清洗液等。1.3观察指标统计静脉血组和末梢血组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比容(MCV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等两次检验的血常规指标数值平均值,对组内的两次平均值进行组内比较,对比冋一采血方式血样是否存在差异性;再统计两种采血方式的各自平均值,对其进行组间比较,对比发现两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1.4统计学处理对文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lS.O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组内比较末梢血组的两次间组内比较发现其中WBC、RBC、HBG、MCV、MCHC、PLT6项指标的数值统计学比
6、较有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两项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静脉血组的两次间组内比较发现8项检查指标数值统计学比较差异性均较小,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静脉血组在检查过程中,波动数值小,更能准确反映血常规变化。详见表1。表1末梢血组的两次各项数值平均值组内比较3讨论血常规检査包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內(HG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比容(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等多个项0,通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
7、血小板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来判断疾病发展,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对医生判断病人的整体身体状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末梢血采集具有疼痛感轻,血量少,临床应用吋间长,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3】。但是,在采血过程中因为手指部的挤压,易使组织液滲入血样中,因此标本易被稀释;另外,挤压过程同样可能造成白细胞破裂,影响白细胞计数[4】。静脉血采血过程无上述弊端,因此两次数值比较吋较稳定,且多项数值较末梢血采集结果略高。因此,临床建议多采用静脉血采血方法检査血常规[5】。参考文献[1】代碧珍,杭永伦.血常规标本的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8、泸州医学院学报,2010,11(1):9.[2]李君华.末梢血预稀释用于血球计数仪测定的影响因素分析[门.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8):392.[3】石磊,张润玲.卢明华不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