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艰难调适

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艰难调适

ID:24950414

大小:6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7

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艰难调适_第1页
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艰难调适_第2页
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艰难调适_第3页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艰难调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艰难调适社会工作诞生于西方的社会环境之中,其理念、理论、原则乃至实务模式和技巧都体现了两方的宗教理念、巧托邦思想和福利国家思想等等,这种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的助人制度被引入屮W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不得不面临着艰苦而漫长的和本十文化与本十经验相互调适的历程。(一)对两方论述的醒觉:两方社会工作论述的引入及其反思西方社会工作思想、理论和方法的引入,是社会工作本十化的第_步和必要条件。在岡内,社会工作的发展虽然已宥20多年的历史,但是比较系统和规范地介绍最新和权威性的西方社会工作的论述则是在2000年以后的事情,这种情形的

2、产生可能是由于国内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需要,也可能是海外社会工作的留学生逐渐回W投入社会工作领域之缘故,因此,在2000006年期间,有W外社会工作评估模型的探讨(吴伟东,2004;陈钟林,2005):省当代两方社会工作领域中管理主义和专业主义争论的介绍(郭伟和,2004):省对两方社会工作领域中新近兴起的“以证据为木”的社会工作实践之基木理念和操作架构的系统阐述(何雪松,2004;陈树强,2005);有对两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社会工作影响的诠释(熊跃根,2006),也冇对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的详细阐析,即实践方法的嬗变;认识论的

3、多元化;介入取向的持续论争;证据为木的实践的兴起;介入聚焦的转移;专业关系的重构;短期治疗和折衷模式的盛行;研究的重耍性H益凸%;社会服务机构的新管理主义取向;社会工作教育的不断革新(何雪松!陈蓓丽,2005)。更省价值和意义的是,与2000年以前省关西方社会工作论述的引入相比较,2004^2006的文献更加注重反思这些西方论述在中国文化处境下的适用性(乔世东,2004;何雪松,2005;熊跃根,2006)〃这些反思引出对专业化的一个认识:社会工作专业化是为了给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帮助,还是为了人为设置专业篱笆以建立专业霸权?熊跃根(2006

4、)在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方社会工作的影响的前提下,清醒地指出后现代主义对发展屮W社会工作的理论反思意义和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意义。从理论层而看,在学习与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同时,要避免专业发展中的“专业帝W主义”因素的负面影响,把木土的实践经验同国际化交流有效地结合起来。对屮国而言,推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必须积极肯定木土理论与实践模式的价值,介:充分考虑到文化敏感性要素的同时,努力促成本国社会工作专业工作者与发达国家同行就实践经验与理论模式的互惠交流"。(二)艰难的跋涉: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探索对西方社会工作论述的批

5、判性反思、消化以及在国内社会工作实践需耍的驱动下,2004^2006年国内出现了不少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建构文献(范斌,2004;顾东辉,2004;刘华丽,2004;郭景萍,2005;郭伟和,2005;王思斌,2006;童敏,2006;陈钟林,2006)。王思斌(2006)从对“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的分析和对国内中国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研究层贫弱群体接受帮助行为的理论模型的建构出发,指出,中W既没有社会工作专业制度,也不是丙方那样的个人理性主义文化,而II又有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与之相联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再加上屮W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6、丁•是,作为西方经典的理性主义的社会工作模式在屮国的适用性,以及如何向冇需耍的人群提供冇效的服务就是值得讨论的问题。为此,他主张从了解W内服务对象的复杂的需要结构、了解和分析W内受助者的问题世界,以及建构符合巾国文化情境的帮助-受助过程等层面来展开中国社会工作本十化建设的尝试。童敏(2006)从社会工作实习和督导的层面上对中国社会工作木土化议题作出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指出,中

7、:±:

8、木土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基木处境与发达

9、:±:

10、家和地区不同,督导者血临的主要任务除了服务机构的协调、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活动的结合、专业服务需要的评估!专业身份和

11、专业自我的确认以及专业服务的跟进以外,还包拈专业服务的没计、专业服务需要的转化、円常专业服务的指导和专业服务的培育等。因此,屮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屮的督导者承担的基本角色也与发达W家和地区的督导者不同,拈专业服务的设计者、专业服务需要的转化者、日常专、Ik.服务的指导者以及专、Ik.服务的培训者等"。“增权”理论是西方社会工作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范斌(2004)在论述培权概念的内涵及其假设前提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从客体和主体两个方面分析弱势鮮体的无权状况,进而区分弱势群体自我发展所需的个体培权、人际关系培权和社会参与增权等三个层次,并结合

12、屮国弱势群体的现状和增权途径,讨论了“主动增权模式”和“外部推动增权模式”的关系及其适用性问题(范斌,2004)。陈钟林(2006)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工作研究的角度来探讨社会工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