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909633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7
《关于枯草芽孢杆菌wp防治水稻稻瘟病田间药效试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枯草芽孢杆菌WP防治水稻稻瘟病田间药效试验导读:本篇文章是芽孢和枯草类的论文,提供给准备写作相关这方面论文范文格式的应届毕业生们提供参考阅读下载。(龙川县植物保护与检疫站,广东龙川517300)摘要:试验品种为当此篇枯草芽孢杆菌l/667m2、40%稻瘟灵EC80ml/66芽孢和枯草论文范文格式7m2、75%三环唑2,具有治疗、渗透等特点,对水稻安全,能有效防止病菌二次浸染,以生产上加以推广应用.本篇关于枯草芽孢杆菌210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22%春雷霉素,100ml/667m240%稻瘟灵EC,80ml/667m275%三环唑2.空白对照,喷清
2、水.每处理区面积30m2,3次重复,田间随机排列,共18个区.每区面积20m2,田间随机排列,区间筑防治叶瘟,5月17日出现发病中心时第1次施药,5月22日第2次施药.防治穗颈瘟,第1次施药破口初期6月8日,第2次施药齐穗期6月15日.每次加水量按45kg/667m2折算,用工农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均匀细雾,重点喷雾水稻中上部.施药当天5月17日为晴天,平均气温27。3℃5月22日为多云,平均气温27。0℃6月8日为晴天,平均气温30。0℃6月15日为多云,平均气温30。2℃.药后5月1820日、5月23日、5月2527日、6月1011日,6月1619日
3、降雨量合计115。5mm,其余均为晴天,总体看对本试验影响不大.1。4调查方法试验采取每区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相邻5丛,共调查25丛.叶瘟于药前调查发病基数,第一次施药后7和第二次药后15天调查一次,调查总丛数、总株数、感病株数、病叶数、病叶级数穗颈瘟于黄熟期(第二次施药后20天左右)调查一次,调查总丛数、总株数、病穗株数、病穗级数.记录试验期间天气、温度、生育期和农事管理情况.观察水稻植株生长情况(生长发育、叶色、产量等),及对稻田鱼、虾和主要天敌种群的影响.叶瘟于药前5月15日,药后7天(5月22日),第二次药后15天(6月7日)调查病情.穗颈瘟
4、于黄熟期7月5日调查病情,按病指计算防效.时药后1、3、7、15天观察水稻生长情况,目测供试药剂处理后对水稻叶片、植株等有无不良影响.1。5药效计算方法2结果与分析2。1安全性本试验条件下,通过药前、药后系统调查,整个试验期间供试药剂处理后对水稻叶片、植株、稻田鱼、虾和主要天敌种群等均无任何不良影响,安全性.2。2防效从表l以看出,防治叶瘟,1次药后7d,枯草芽孢杆菌2的防效分别为89。73%、92。87%,其药效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上升.与对照药剂比较:药后7天,枯草芽孢杆菌2与2%春雷霉素100ml/667m2、40%稻瘟灵80ml/667m2有显著差异
5、,与75%三环唑25g/667m2有极显著差异.防治叶瘟,2次药后7天,枯草芽孢杆菌2的防效分别为70。23%、71。04%,其药效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略有上升.与对照药剂比较:药后7天,枯草芽孢杆菌2与的防效略优于2%春雷霉素100ml/667m2、40%稻瘟灵80ml/667m2,与75%三环唑25g/667m2有显著差异.防治穗瘟,第2次药后20d,枯草芽孢杆菌2的防效分别为79。33%、86。43%,其药效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上升.与对照药剂比较:药后20d,枯草芽孢杆菌2与2%春雷霉素100ml/667m2、40%稻瘟灵80ml/667m2、75%三
6、环唑25g/667m2均有极显著差异.3结试验结果表明,10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2的防效达92。87%,比对照药剂2%春雷霉素100ml/667m2、40%稻瘟灵80ml/667m2、75%三环唑25g/667m2的防效高出7。24%、6。03%、31。40%.防治叶瘟,2次药后7天,40g/667m2的防效达71。04%,比对照药剂2%春雷霉素100ml/667m2、40%稻瘟灵80ml/667m2、75%三环唑25g/667m2的防效高出4。62%、2。35%、13。52%.防治穗瘟,第2次药后20天,枯草芽孢杆菌2的防效达86。43%,比对照药
7、剂2%春雷霉素100ml/667m2、40%稻瘟灵80ml/667m2、75%三环唑25g/667m2的防效高出16。29%、13。75%、18。22%.试验结果表明,10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2.每次施药时应均匀细雾,用水量以45kg/667m2为宜.经过生产示范验证,证明该药剂具有治疗、渗透等特点,能有效防止病菌二次浸染,对稻瘟病有较的防治效果,以生产上加以推广应用.对感病品种、或雨水偏多年份,应于水稻齐穗期酌情再施药一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