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901385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7
《浅谈生成性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生成性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实验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分类研究了适合做生成性科学实验的身边物品以及利用这些物品做实验的独特教学功能,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器材;创新思维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初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教会学生基本实验仪器使用方法的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创造性地制造用以说明知识原理的实验器材。 一、利用身边物品巧做生成性实验 1.以在校用品为生成性实验资源,巧做科学实验 如在讲浮
2、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时,浙教版教科书上没有相关实验,教师在讲授时可利用生成性实验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下是笔者的教学片段: 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浮力的方向? 生:(联想利用“化无形为有形”的方法)设计实验如图1,并表明可以用细线的指向表明浮力的方向。4 师:我们能不能在课堂上做一下这个实验呢?同学们能否提供实验所需的材料――乒乓球、细线、水、双面胶? 此时,必然会有拥有这些材料的学生踊跃提供,然后全神贯注地等待用这些拼凑起来的材料演示物理原理。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这个实验时,就有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提出了自己对实验的改进:可
3、以用一个重物代替双面胶把细线固定,这样能简化实验的操作。同时,也有学生提出把烧杯倾斜细线还是竖直向上,更能在普遍意义上说明浮力的方向。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课堂的参与度明显提高。 2.以学生为资源,巧做生成性科学实验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以学生为资源而做的实验更能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在进行生物、化学、物理、地理内容的教学中都可以以学生为资源来做生成性实验。如做化学实验,演示氢氧化钠浓溶液具有强腐蚀性时,可以用学生的头发(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来做这个实验,通过实验会发现头发被严重腐蚀,加深了学生对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的印象。生物部分,讲人工呼吸时,请两名学生当患者,两
4、名学生当施救者,演示人工呼吸的过程,其他学生对演示过程做点评。做力学实验时,让多名学生一起非常用力地推教室的墙,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手用力地在桌子上向前移动,感受摩擦力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同学的指纹等。许多实验都可以以学生为资源。这些生成性的实验使所学知识在学生身边体现,拉近了科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的兴趣、动机都达到最优的状态,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活跃、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二、生成性实验的独特教学功能4 1.生成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课堂中的物品做实验,可以“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多想一想;解放
5、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多做一做;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多说一说;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多看一看;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多动一动”。创新意识的形成,绝不是在一次或几次创新教学活动中就能够“点石成金”的,必须通过日积月累、从小到大的精心培养才能够形成。教师应该在上课时,在适当的教学环节,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态,随机进行实验,这样的生成性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思维。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说明科学原理,会促使学生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生成性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预习的学生在教师做实验前便对实验过程和结果都了
6、然于心。因此,在课堂上做书本上的实验时,并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而生成性实验可根据教学内容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这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用身边的物品做生成性科学实验,也可以有效地将知识外化,使他们在不同情景下去应用所学的知识,在学用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兴趣。 3.生成性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平民性” 科学并不只有深奥的理论,科学研究并不是只有科学家才能做的事。科学现象是每个人都可以发现的,每个人也都可以尝试解释所发现的现象。只要用心观察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可以作为科学知识的发现者。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先
7、生提倡:“4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笔者认为,这不单单是解决实验设备的问题,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就在我们身边的思想。学生本以为难以理解的科学原理通过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来解释,这是在无声地告诉学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实验、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科学并不神秘,我们完全可以用身边的东西自己动手研究,并亲自体验其中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安忠,刘炳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陶行知.儿童科学教育[A].陶行知会集(第三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