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进高校创新教育发展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进高校创新教育发展论文【摘要】创新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高校为更好地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致力于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并对创新教育良好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关键词】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摘要】创新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高校为更好地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致力于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并对创新教育良好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关键词】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创新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关键是要有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
2、养。近年来,许多高校为更好地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致力于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并对创新教育良好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1认清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创新教育良好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是必须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构建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要“破旧立新”,就要首先搞清楚旧的教育模式都有哪些弊端。中国教育模式历经百余年的变革和更新,成绩斐然,但始终未能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特别是传统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导致教育的种种弊端短期内无法根除。例如,“学而优则仕”这一传统教育理念与“官本位”思想的天然结合,使得学校教育一直以传授知识为直接目的、以
3、升学率为终极目标,形成典型的应试教育模式。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上,这种教育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记忆储存,而不注重发展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不利于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绝对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学习,其主体性受到极大的抑制。另外,在对学生的要求上,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忽视个体差异性,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统一大纲、统
4、一教材、统一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也容易雷同,最终把千差万别的学生反复的打磨,塑造成一个个标准产品,缺乏个性、缺少思想、缺少创见。我国中学生参加世界奥林匹克学科竞赛,每年都能拿到许多金牌,这从某种层面上说明我们的教育优势;但是建国50多年来,我们还没有独立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教育的不足。这种重知识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旧教育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面临的这一尴尬现状,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反思,取长补短,必须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来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加快创新人才
5、培养体系建设,促进高校创新教育快步发展。2实施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创新,原为一个经济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彼得在1921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所提出来的。就概念分析,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在这当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在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将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培养有觉悟、有道德
6、、身体健康、有知识的创造型人才,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全体、个性三个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所谓“全面发展”,就是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得到发展,其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身体素质、智能素质都不能偏废。“全体发展”,意味着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不丢弃后进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并得到提高。“个性发展”,是要注重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挖掘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3推进高校创新教育发展的措施3.1构建新型教学模式21世纪的核心是创造性人才的创造速度和创造效率的竞争,高等教育应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入手,创造和选择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课堂教学模
7、式。因此,我们必须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只有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的能力。同时,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加关注培养应用型、实用型、创新型人才,按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设计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3.2改革学年制,提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教育,较之以往的学年制,不仅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理念的转变。现有的学年制培养模式忽视了对学生个体
8、学习特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局限性,而学分制则更加强调学生个体学习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