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884943
大小:5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6
《关于科技补贴收入确认问题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科技补贴收入确认问题的探讨董 舒(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上海 200002)【摘要】政府为鼓励企业对科学技术研究投入,加大了科技补贴力度。目前,国内的企事业单位在科技补贴收入确认方面的模式不尽相同。如何规范和统一政府科技补贴收入确认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不同补贴收入确认的方法的对比,试图寻找补贴收入统一的核算方法。【关键词】科技补贴收入确认会计准则近年来,政府为鼓励企业对科学技术研究投入,加大了对科技项目的补贴力度。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
2、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因此,国家对民口重大科技专项、863项目、973项目等科研项目的补贴投入很大。目前,国内的企事业单位在科技补贴收入确认方面的模式不尽相同。如何规范和统一政府科技补贴收入确认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不同补贴收入确认的方法的对比,试图寻找统一的补贴收入核算方法。一、《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主要规范政府补助是指企
3、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政府包括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国际类似组织也在此范围之内。企业的补贴收入是直接构成利润总额的一部分。政府补助有其显著的特性。首先是无偿且有条件,既要符合政策条件,又要符合使用条件。企业只有符合政府补助政策的规定,才有资格申请政府补助。符合政策规定不一定都能够取得政府补助;不符合政策规定、不具备申请政府补助资格的,不能取得政府补助。对于企业已获批准取得政府补助的,应当按照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有财政拨款、财政
4、贴息、税收返还、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等。政府补助在确认时可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及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企业取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不能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自相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起,在该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分次计入以后各期的损益(营业外收入)。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需根据按合同协议规定补偿企业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期限计入各期损益(营业外收入)。二、实务中常见的补贴收入形式在目前的实务中,企业收到的各种形式补贴收入,从项目上大致可分为三类。1.与科研创新有关的补助,如科研
5、项目申请的拨款补助、专利申请资助经费、科技创新、发展基金、新产品补助等。2.与生产有关的补助,如软件企业的增值税退税款、自营出口奖、财政补贴收入(为各类贴息)、环保治理资金补助等。3.与各类企业荣誉有关的内容,如名牌产品奖励、省级示范企业奖励、国家级新产品、免检产品奖励等。以上补助、奖励款项,大部分性质上属于地方政府的财政、科技、环保和信息等部门对当地企业的补助性、奖励性款项。三、补贴收入核算的实务思考目前,在企业的财务核算中,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和税收返还方面的会计处理基本一致。企业根据补贴收入的分类
6、,分别列支“递延收益”或“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如系增值税的出口退税,在“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科目进行核算。但在财政拨付的课题经费方面,会计处理还是有不同的处理。在科研项目中,有的科研项目系由政府全额专项补助,有的项目是专项补助与企业自筹资金相结合,具体情况需根据企业与政府签订的任务合同书要求而定。对于政府专项补助与企业自筹资金相结合的项目,企业由于需对自筹科研投入按科研经费在“管理费用——科研经费”内核算,故对政府的专项资金在“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内核算。在计算财务指标时,企业的科研经费
7、作为经常性损益支出,但科研项目补助需作为“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在计算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时予以扣除。对于政府全额专项补助的项目,由于企业无需增加自筹科技资金投入,故对政府补助的是在“专项应付款”内收付还是在”营业外收入”内核算,产生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案。比如,ABC公司系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有中科院研究所的背景,正在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每年向工信部、科技部申请的科研项目较多,承担了国家级及省市级的大型科研课题,由此可获得较多的财政拨付课题经费并投入使用。公司2013年度正在参与研发新一代移动通信网项
8、目,工业和信息化部(甲方)与ABC公司(乙方)签订的《国家科技重大项目(课题)任务合同书》。任务合同书的内容摘要如下。1.甲方应按合同规定,提供全额研究开发费用500万元,有权监督检查合同执行情况,并进行验收。2.乙方为项目实施提供条件支撑和管理服务。3.执行本课题形成的知识产权的归属、分享和转移按照《科学技术进步法》和《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等有关规定执行。如有必要,甲方、乙方可就专利等知识产权问题在本合同附加条款中另行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